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要介绍了原子核结构模型发展的各个阶段,引出原子核的集体运动及相变的产生,讨论了量子力学中对角化方法的分类及求哈密顿量本征值的对角化过程。介绍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下的三个极限:SU(3)、U(5)及0(6)。通过与IBM模型下数据的对比,我们发现原子核配对壳模型能够很好重现IBM中这三个典型极限性质。
在原子核配对壳模型中,具有不同角动量的核子构成了截断壳模型空间的基矢,把这些基矢局限在集体S对和D对,原子核配对壳模型就成为SD对壳模型(SDPSM)。在不区分质子中子的系统中,通过对IBM中的O(6)极限低激发能谱特征及电磁跃迁强度的分析,得出SD对壳模型可以完全再现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下的O(6)极限的结论。由于SD对壳模型理论是将全部壳模型空间截断为SD对子空间,该结果的合理性说明选取这种组态空间截断是正确的;同时说明基于费米子的SD对壳模型相对于IBM的玻色子模型,更加接近实际,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