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黄河流域城市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黄河流域城市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旨在揭示城市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影响。以黄河流域的市级行政单元作为研究区,以2000—2020年期间作为研究时序,从土地利用的碳源与碳汇的视角出发,基于黄河流域的土地覆被数据、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以及省级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拟合估算出黄河流域的城市碳排放量。依据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并结合3E系统理论,构建黄河流域城市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框架,全面剖析城市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一方面,从黄河流域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评价综合、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和生态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黄河流域的城市结构演变特征出发,分析城市用地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网络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黄河流域城市碳减排对策。这一研究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实现中国向世界承诺的“双碳”目标提供参考与实证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黄河流域的土地覆被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和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拟合估算得到黄河流域的城市碳排放量,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半变异函数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碳排放是主要碳源,全流域的碳源总量远超碳汇总量,下游的碳排放量高于中、上游城市。(2)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主要以省级和副省级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地区演进,呈现“由点及面”的集中连片分布态势。(3)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聚集呈阶梯状分布,热点区的空间范围愈发集聚于山东省,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演变方向主要为东—西方向。(2)从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和生态城市化角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化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关系,借助GTWR模型剖析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05年城市化为低水平提升阶段,2005—2015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15—2020年为稳健发展阶段。高水平等级的城市分布在省会城市和山东省,呈“点状”与“团块状”分布。(2)研究期间,黄河流域和上、中、下游的综合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均呈倒“U”形特征,两者逐渐演变为对抗状态。耦合度在上游以拮抗和磨合阶段的城市为主,下游以磨合和高度耦合阶段的城市为主。全流域未出现优质协调等级,协调关系有待优化。相对发展度的空间差异变大,全流域碳排放量逐步超越城市化水平。(3)各维度城市化与碳排放的耦合度均呈倒“U”形特征,耦合关系演变为磨合状态,协调关系基本维持在高级协调等级。人口、社会、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处于相对同步的临界状态,经济、生态城市化滞后于碳排放量。(4)黄河流域人口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突出。(3)基于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模型,测度城市用地结构的有序性和均衡度,构建脱钩努力模型,分析建设用地与碳排放脱钩的影响因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各类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全流域和上、中、下游的城市用地结构信息熵的空间差异缩小,城市用地结构渐趋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变。居住用地稳居优势地类的支配地位,商业公共设施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和绿地的支配作用增强。(2)全流域和上、中、下游的城市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关系在空间上主要为扩张负脱钩。居住用地、商业公共设施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绿地与碳排放也为扩张负脱钩关系。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与碳排放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和强负脱钩为主。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非理想。(3)黄河流域建设用地减缩已为理想脱钩付出努力,科技创新效率和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率为理想脱钩付出了努力。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商业公共设施用地扩张不仅能够促进本城市碳排放的增加,对邻近城市的碳排放也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本城市道路交通用地扩张对邻近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4)基于区位熵模型判别城市的基本职能,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产业职能与碳排放的空间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的探究产业职能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公共性服务业逐渐成为全流域的重要产业职能部门,工业成为中、下游城市的主要产业职能。(2)工业、建筑业职能与碳排放的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后减。交通邮储业、金融房地产业、交通邮储业职能与碳排放空间差异的显著性降低,商业、科技信息服务业职能与碳排放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生活性服务业职能与碳排放的空间集聚程度减弱,公共性服务业职能与碳排放在空间上呈分散特征。(3)科技信息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业、公共性服务业的影响力增大。探测因子交互后,工业、科技信息服务业逐渐成为交互探测时的强效因子。(5)基于全国百度人口迁徙日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测度黄河流域在全国尺度和流域尺度下的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利用MGWR模型分析城市网络度数中心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全国城市联系网络中心性的核心城市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主,城市吸引力强于辐射力。城市网络的度数中心度呈“胡焕庸线”分布格局。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呈明显的“点状”分布格局,高值点以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为中心在全国网络中起着控制作用。(2)黄河流域城市联系的网络密度较低,全流域城市间的联动效应不足。网络中心性的核心城市以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为主,城市吸引力强于辐射力。度数中心度的高值点在河南、山东省内分布最为密集。(3)黄河流域城市在全国尺度下的网络中心性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高于流域尺度的网络中心性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度数中心度与碳排放的相关程度最高。(4)全国尺度下人口联系的网络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城市网络的度数中心度每增强1%,碳排放平均增加0.764%。城市网络度数中心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全国尺度下的空间异质性更显著;所受影响的高值区呈“团块状”,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以及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区。(6)立足“双碳”背景,从生态碳汇、能源消费,城乡协同、绿色发展,土地开发、用地效率,城市职能、产业结构,城市联系、智慧交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机制、全民低碳七个层面提出黄河流域城市发展的碳减排对策。
其他文献
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物一直是在人文主义的观照之下,被礼序和理秩所规定的成物。儒家物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物我同源于性,互相涵摄、感通,“我”能知物推物,物是“我”的延展,物与“我”皆具有无限性,人、物各自循性而互相成就。阳明的物论继承儒家的传统,同时在他的良知学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明。一方面,阳明物论充分尊重物的独立性,与心相区别;另一方面,良知被提升为本体,物在良知学的伦序中被重新规定,良知不能理所当
期刊
食品运输所带来的碳排放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已成为备受全球关注的议题。然而,基于我国国情对居民消费食物整体进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定量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以南京市为例,基于百度地图API路线规划、实地调研、统计年鉴等数据,估算了分类食物里程和总体食物里程,通过设定食物本地化率的不同水平,对南京市食物运输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多情景评价,并提出了减少食物里程和碳排放量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南京市食物整体里程
期刊
晶型定量分析技术广泛而深入的使用开启了药物晶型数字化时代的大门,在药物多晶型调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国内外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太赫兹光谱、固体核磁共振和动态蒸汽吸附法八类药物晶型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近况,分析了各种晶型定量分析技术在方法和理论上取得的进步,总结了不同定量分析技术的适用范围。同时,对八种药物晶型定量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
期刊
<正>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后,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损害民事纠纷案件时需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既可以委托各级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也可以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从而出现了医疗损害鉴定体制"二元化"的现状。在司法实践中,"二元化"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医疗损害司鉴定体制已是社会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相关问题阐述作者的意见
会议
目的:探讨气道廓清技术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术后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患儿,采用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气道廓清技术护理。比较两组血气指标[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酸碱度(pH)],通气时间,痰液黏稠程度,住院时间
期刊
当前医患纠纷不断升级,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疗损害鉴定在解决医患纠纷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具公信力则可以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医疗损害鉴定中存在着缺乏中立性,鉴定主体二元化,鉴定人素质不高,鉴定书说理不充分,缺乏对鉴定人必要的监督机制问题。本文试从统一鉴定主体,异地鉴定,规范鉴定书形式,建立鉴定人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鉴定人监督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会议
格物之论是儒家思想进路的重要生长点,纵观历史长河,其可主要分为两个路径:即对“心的开显”与对“物的穷理”以求完成现象世界和个人的默契。两者虽在格物的路径上有所分别,但所谓根尘同源,对于格物之论最高点的思考以及最终想要达到目标却都有着共通之处。本文期望通过对朱熹和王阳明格物之论的梳理,为后续学者对于格物的研究贡献一份思想力量。
期刊
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措施配合气道廓清技术应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课题研究后,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进入本院治疗的66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66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各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配合气道廓清技术,监测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和血气指标水平,评估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焦虑、抑郁)程度以
期刊
孔子曰“力行近乎仁”,还不即是“仁”。明代王阳明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之“实行”,“实行”即是“仁”。阳明从“力行”推至“实行”,这一“实行”思想贯穿于阳明的立身行事、为官讲学,是其一以贯之之道。致良知在于致,知行合一在于行,事上磨炼即格物。格物是格事,非格心,也非格理。格物工夫就是下学的工夫,知行合一落实于行。格物是致知工夫,知得致知,致知即致良知。致良知要突出“着实”之工夫,致良知在于致。知
期刊
目的 应用改良序贯法研究艾司氯胺酮在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择期全麻下行短小手术(<1 h)的患儿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2~6岁,ASAⅠ或Ⅱ级。术前于手术准备间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待起效后与家属分离,行麻醉诱导,评估用药后镇静效果。采用改良序贯法测定其用于患儿术前有效镇静的剂量,起始剂量为0.5 mg/kg,剂量梯度设定为0.05 mg/k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