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血脂、血液流变学为研究手段,设西药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为对照组,探讨以补益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机理,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0例,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益气血,通经活络法治疗,主穴为足三里、三阴交、风池、百会、颈夹脊,配穴按辩证取穴。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比灵治疗。治疗组以上穴位每日固定时间针刺一次,8天为一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连续3个疗程。对照组西比灵5mg,每晚一次,睡前口服,28天为一疗程。在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下列指标:(1)用临床疗效评定眩晕等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3)血脂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血流变中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结果:1治疗组临床治愈10例,治愈率(33.33%);显效8例,显效率(26.67%);有效10例,有效率(33.33%);无效2例,无效率(6.67%);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5例,治愈率(16.67%);显效6例,显效率(20%);有效12例,有效率(40%);无效7例,无效率(23.33%);总有效23例,总有效率(76.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血脂、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对照组仅部分指标有改善。结论:本病乃气血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致清窍失养;或气虚推动无力,导致水湿痰饮代谢障碍,导致脉道不利,因虚致血瘀为其病机。通过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风池、百会、颈夹脊,以补益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得出结论如下:1针刺风池等穴可减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2针刺风池等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有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降血脂、改善血液粘度等作用。3针刺风池等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无毒副作用,优于西比灵。4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完成:(1)针灸对血管的舒缩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降低血管阻力,增强缺血部血管代偿能力,也可缓解血管痉挛,调整脑血流的低灌状态,从而增加脑血流量。(2)通过调整机体脂质代谢过程中多种酶的功能,使血脂被更快地转化、利用,从而使胆固醇快速转化为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清除外周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减少其在动脉内壁上脂质的沉积,从而降低血脂含量,达到降脂效果(3)针刺能改善血液聚,粘倾向相关的病理机制,改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质量。5本法疗效确切,立法有据,操作简单,且费用低、风险小、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