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分处理下‘香玲’核桃(Juglans regia L.)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ail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山南麓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匀、水资源短缺制约了该地区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济源位于太行山南麓,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该区域的核桃耗水规律对于科学指导核桃科学灌溉、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7a生核桃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0%(T1)、80%(T2)、100%(T3)及不灌溉(CK)4种水分处理下树干耗水、核桃生理生长、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品质等规律特征,以科学指导核桃水分管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晴天天气T1处理下核桃液流速率呈“单峰”曲线,其余处理均呈现为“双峰”曲线;阴雨天气下不同水分处理核桃液流速率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且峰值显著低于晴天;不同水分处理下核桃液流速率表现为T1最大,CK最小。生育期内不同水分处理下核桃耗水量从小到大为CK(877.08 L)<T3(898.65 L)<T2(933.31 L)<T1(1 299.53 L),不同水分处理下核桃耗水量均表现为果实膨大期最大,从小到大为CK(336.87 L)<T3(321.58 L)<T2(379.28 L)<T1(430.63 L),成熟期最小,从小到大为CK(89.49 L)<T3(90.90 L)<T2(107.42 L)<T1(140.69 L),T1与其余各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T1处理下核桃液流速率与耗水量均表现为最大,从节水角度来说,T1水平为最适土壤水分状况。不同水分处理下影响核桃耗水的气象因子一致,小时尺度上为气温,日尺度和物候期范围内,主导因素则为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影响核桃耗水的关键气象因子由气温变为太阳辐射。
  (2)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核桃LAI、SPAD、新梢长度和净光合速率增加,但土壤水分超过T2水平时抑制其增加,即土壤水分在T2水平时LAI(1.88)、SPAD(45.06)、新梢长度(46.1 mm)和净光合速率(14.38μmol·m-2·s-1)最大,T2水平与其余各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除T1(38.88℃)水平外,叶温日变化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减小,不同水分处理下叶温日变化和SPAD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果实横纵径、体积和蒸腾速率均增加,其中T3水平最大,CK水平最小,不同水分处理下果实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
  (3)生育期内不同水分处理下核桃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从小到大为T3(2.78μmol·mol-1H2O)<T2(2.99μmol·mol-1H2O)<CK(3.12μmol·mol-1H2O)<T1(3.19μmol·mol-1H2O);生育期内基于碳同位素计算不同水分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从小到大为T3(4.11μmol·mol-1H2O)<T2(4.13μmol·mol-1H2O)<CK(4.22μmol·mol-1H2O)<T1(4.33μmol·mol-1H2O),不同水分处理下核桃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从小到大为T1(2.70 kg/m3)<T3(2.94 kg/m3)<CK(4.31 kg/m3)<T2(4.92 kg/m3)。综上可知,Tl~T2水平时核桃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表明核桃节水能力强,耐早生产力高,为最佳的土壤水分处理。
  (4)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核桃产量增加,但土壤水分超过T2水平之后,核桃产量并无提高反而出现减产,即土壤水分在T2水平时产量最大(2531.3 kg/hm2);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坚果直径、出仁率和总蛋白含量均增大,即土壤水分在T3水平时值最大(3.93cm、50.46%和19.09%),壳厚、单果重、脂肪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土壤水分增加到T1水平时达到最大(0.88mm、12.71g、69.42%和33.02%),随后逐渐减小。
  综上所述,土壤含水率在T1~T2(田间持水量的60%~80%)水平时可以保证核桃生理生长指标最高,耗水量最大,品质最好,产量为试验中最高产量的64.4%~100%,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是高产优质的适宜土壤水分范围。
其他文献
农业生产中杀菌剂使用量大、频率高,易在土壤中累积,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土壤微生物降解及土壤动物的解毒代谢对于修复杀菌剂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典型酰胺类手性杀菌剂双炔酰菌胺为目标化合物,根据其实际使用剂量和频率,在8次重复处理土壤中研究了双炔酰菌胺不同对映体的降解特征及相关的降解微生物菌群变化。同时,在人工土壤中研究了蚯蚓对不同对映体的解毒代谢。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双
学位
随着CRISPR-Cas系统的面世,基因编辑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本研究开展之前,关于CRISPR-Cas9系统直接靶向编辑DNA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CRISPR-Cas系统新领域开发方向更多地转向针对RNA编辑。本研究明确了CRISPR-Cas13a基因编辑系统定向编辑RNA的机制,构建了可用于多靶标编辑TMV基因组的新型CRISPR-CAS13a表达载体,基于CRISPR-Cas13a工程化创制
学位
该研究试验一以玉米淀粉和脱锌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含锌4.67mg/kg的低锌、低V基础日糖,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锌和V,共分12组.试验二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含锌22.61mg/kg试验日糖共分15组,同时,又增设了一个基础日粮对照组,不添加锌,V水平为3000IU/kg,与上述15组中的1、4、7、10、13组进行比较.两试验均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研究了低锌、高锌日粮条件下肉仔鸡体
学位

该试验应用自制的抗K和F菌毛单因子血清通过玻板凝集试验检测ETEC致病因子K和F菌毛抗原时发现,我们所购买的标准菌株C83919(O :K,F:H)、C83921(O :K,F:H)、C83287(O :F)、C83920(O :K:F)除与F单因子血清发生凝集外,还能与抗K单因子血清发生凝集.而C83286(K:K)只与K单因子血清发生凝集,C83992 (O :K,F)、C83286( O :
尽管目前对于HLA-G抑制NK细胞活性功能研究的比较多,也发现了许多NK细胞抑制性受性,但是对于HLA-G究竟如何与NK细胞受体作用,以及受体识别后抑制信号的传递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为阐明HLA-G与NK细胞的识别机制以及HLA-G参与免疫耐受作用的分子机理,我们应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包含HLA-G1完整阅读框的cDNA序列.在此基础上,PCR扩增编码HLA-G1胞外
学位
新城疫(ND)是对养禽业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而新城疫病毒(NDV)FE株则是中国的标准嗜内脏速发型强毒.为了明确NDV FE株的致病机理,同时也为了研制免疫保护率高、保护期长的ND基因工程疫苗,该研究对与FE株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密切相关的融合蛋白(F)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构建了表达该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并测定rFPV的免疫效力.
学位
朊病毒病(又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是致病型朊蛋白,在牛脑中聚集能够造成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eiform encephalopathy,BSE).患病牛脑中致病型朊蛋白的检测是诊断BSE的重要方法,其中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是检测的金标准.
学位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属于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枣疯病是枣栽培过程中一种致死性病害,枣树一旦感染枣疯病,小树2-3年,大树4-5年就会整株死亡,给我国枣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枣疯病由枣疯病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ziziphi)引起,植原体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筛管细胞,由于生
学位
植原体由单层细胞膜包裹,可以同时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和昆虫唾腺内的专性致病菌。植原体引发的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可以导致近千种植物染病,目前造成损失较大的主要有经济型作物和观赏型花卉等。枣在我国拥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植原体引发的枣疯病严重影响着枣产业的发展。为了明确枣疯病植原体的致病机理,从根源上防治枣疯病的发生,本研究以植原体致病因子为研究对象,对植原体潜在致病因子进行筛选鉴定与进化关系分析,并
学位
物种对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研究一直是分子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连翘(Forsythia suspensa,Oleaceae),木犀科植物,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本研究在同质园实验条件下观察不同连翘种群的生长状况,通过生理指标的变化和比较转录组学的手段鉴定了不同种群在干旱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并通过TA克隆的方法以进一步验证干旱相关FsTSP基因的表达。  1.在同质园实验条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