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传统织绣品纹样见证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与变化,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具备独有千秋的艺术风格,同样映射出不同年代的文化特征与地域特色。春水秋山纹自辽代以来,不仅是中国装饰纹样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纹样之一,同样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其狩猎生活的艺术创作产物。对于该纹样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时代历史与时代人民的智慧,帮助我们进一步体会民族精神与民族审美。文章以宋元时期织绣品中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织绣品纹样见证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与变化,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具备独有千秋的艺术风格,同样映射出不同年代的文化特征与地域特色。春水秋山纹自辽代以来,不仅是中国装饰纹样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纹样之一,同样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其狩猎生活的艺术创作产物。对于该纹样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时代历史与时代人民的智慧,帮助我们进一步体会民族精神与民族审美。文章以宋元时期织绣品中的春水秋山纹为研究对象,依托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应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厘清春水秋山纹的纹样起源与本身概念,进而对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题材类型、造型手法和构图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总结,结合实例归纳出春水秋山纹的艺术特征,从时代背景与民俗审美的角度总结出春水秋山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最终提出纹样创新的实践方法。研究表明:(一)春水秋山纹起源于辽代“捺钵”制度,描绘的是辽代统治者四季狩猎的景象。金元时期,捺钵制度更加流行且捺钵形式更为丰富,春水秋山纹也顺应时代迎来了发展顶峰。(二)宋元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民族风格鲜明,其纹样的艺术表征丰富多样。春水秋山纹的纹样题材源于狩猎景象,是将狩猎环境与狩猎元素巧妙结合后的艺术创作。并运用以情写景式的概括与创作,使其纹样造型生动灵活,令人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春水秋山纹的构图形式遵循中国传统美学中“整体统一”的形式,通过稳定和谐的构图方式,突出纹样主题,富含艺术表现力。(三)文章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对春水秋山纹进行文化意蕴解读。文章发现,春水秋山纹的艺术美感蕴含着自身对于北方民族审美的风格表达,展现了游牧民族浓郁丰富的北国风情;纹样所描绘的狩猎场景同样体现出游牧民族对自身别具一格的游猎风尚的传承;纹样主题间的交融同样凸显各民族文化间交互融合的艺术魅力。(四)文章通过梳理春水秋山纹的应用现状,提出创新设计思路,提炼相关艺术元素,采用抽象提取、转译与形状文法与重构组合三种设计方法,进行以春水秋山纹为主题的图案创新再设计,并将其应用到男装与家用纺织品的图案设计中,带来灿然一新的视觉感触与创意效果。对织绣品中的春水秋山纹的挖掘与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其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宋元织绣品纹样的文化与价值体系,有助于为深入民族艺术文化价值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途径;另一方面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民族化纹样素材和艺术风格选择,为传统织绣品纹样的创新应用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其他文献
《荷塘月色》进入教材近百年,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课堂呈现也各不相同。王林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一课,关注文本语言、文本自身特质、学生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等,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立体丰满的经典散文的体验之旅,是一堂简约、本色的语文阅读课。
<正>中澳人权技术合作项目为中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政府之间的合作项目。自2004年开始,原国家计生委开始"中西部地区生殖健康权利保护"的项目设计工作,在15年的时间内,始终坚持以权利保护为核心、以证据为基础、关注社会性别、关注弱势人群、强调文化敏感的原则,开展了系列的项目活动。如开展基线调查、利用
“理解”“发现”“反思”作为思辨性阅读的关键思维工具,可以搭建起《荷塘月色》思辨性阅读的思维支架。通过文本细读,先带着学生去“理解”文本有“什么样的荷塘,什么样的月色”;随即带领学生挖掘朱自清“为什么选择写荷塘,为什么选择写月色”来寻求审美“发现”;最终引导学生对“采莲世界”、“西洲世界”进行比较,“反思”出文本“不仅仅是荷塘,不仅仅是月色”,进而还原出朱先生的真实生活图景:在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中
<正>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对高校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清晰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精准对接服务产业需求、培养出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是众多高校面临的关键课题。其中,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成为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蓝图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长期以来,陕西科技大学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融入国家“十四五”新轻工产业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我国煤层气储层具有典型的低饱和度、低渗透率、低压力的“三低”特性,抽采难度大且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在以往煤与瓦斯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主要对吸附等温线、吸附热、瓦斯不同赋存状态下的煤体变形进行了研究,对颗粒煤高压受载变形过程这一力学行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以取自古汉山同一煤层不同坚固性系数的软、硬煤作为研究对象,以煤的孔隙特征、分形维数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实验室高压受载变形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在氢气的生产、储存和利用过程中火灾和爆炸事故偶有发生。因此,对于氢气爆炸研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点火位置IP(0、100、300、500、700和900 mm)、惰性气种类(He、Ar和N2)和层流燃烧速度SL(200、175、150、125和100 cm/s)对氢气/空气预混气爆炸的影响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其主要成分甲烷属于易燃易爆气体,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抑爆剂的研究对保障天然气安全抽采、输送及使用尤为重要。本文以9.5%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为基础,选取KHCO3冷气溶胶作为抑爆剂,运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KHCO3冷气溶胶的抑爆性能及抑爆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获取了KHCO3冷气溶胶抑爆剂的最佳使用条件,讨论了KH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推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也是助力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力开展,教师队伍双语授课能力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已成为影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在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方面多措并举,通过教师培训进修,努力拓展国际交流平台,不断创新机制体制等举措持续改善教师学术成长环境,为师资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文章通
目前,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地质精细勘探与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的预测预报方面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近些年煤炭领域学者们研究应用的一项关键技术。该技术是以不同煤岩体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特性来实现井田地质勘查的地球物理方法。煤岩体是地震波在井下传播的主要介质,煤岩体的各向异性、强粘性使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强衰减和高频散。因此,研究地震波在煤岩体中的传播衰减特征可为利
瓦斯抽采是进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而受载条件下煤体孔裂隙的演化特征和瓦斯渗流特性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运用表面物理化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煤岩流变力学等理论,采用无损化、数字化、可视化、拓扑化、定量化等研究方法,围绕受载煤体微观孔裂隙发育特征及瓦斯渗流特性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从多尺度多维度研究了受载煤体孔裂隙分布特征。通过三轴压缩实验和LNMR实验,探究了受载后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