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性别视角,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性别研究的角度考量翻译中文化性别差异、语言性别差异以及性别意识差异等等将会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启迪。女性主义认为,翻译的女性气质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女人”和“翻译”同属于话语的边缘地位。原作对译作具有等级上的权威,前者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后者是地位低下,低弱派生的女性。翻译的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意识压制的结果;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就是要揭示和批判这种既将翻译又将女性逐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一团概念,以动摇维持这种状况的男性权威和父权话语。女性主义译者通过在翻译中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意识形态使自己在语言中“可见”,来进一步推翻男性权威。由于受不同的传统、文化、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女性主义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西方女性主义译者也会由于各自的特殊个性、文化背景以及翻译传统等等而采用或同或异的策略。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个性和风格相对温和,为了让自己“可见”,她们有时也会采用一些反传统的策略,尽管这依然不能掩盖她们的谨慎和含蓄。与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中的激进态度和推翻父权的强烈意识相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倾向于采用相对温和和保守的翻译态度和策略。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接着具体分析了有关性别的翻译话题,特别是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和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然后通过中国著名女性主义译者朱虹极其英译作品《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城市》,分析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特点;最后,作者尝试为中国女性主义翻译提出一点建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强调中国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也就是在性别身份构建过程中必须肩负的双重任务:一是要通过唤醒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来填补中国存在的“女性性别意识空白”;二是要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取长补短,同时又保持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