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也变得愈发紧密,可以说,我国经济已经基本融入了世界经济的整体中。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也开始了国际化的征程,一批企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了国际竞争,在国际上扩大了企业的影响,提升了企业和国家的形象。然而,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在具体的国际化方法和路径选择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并且效果不一。因此,为我国企业提供一种国际化路径选择的新思路具有了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首先系统的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现实背景、理论背景以及动因、条件和路径做出分析,然后对比了传统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和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这两种具有代表意义的企业国际化模式,并通过选取我国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案例比较,指出当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还处于单个摸索的较为混乱的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在于当前主流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大都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主要用于解决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问题,由于我国企业面临的背景与之不同,这些理论的指导意义有限。由于单个企业的案例缺乏共性,若要想寻找到一种可能的新的思路,则需要进一步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路径模式的特点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梳理了相关理论和经验以后,本文接下来一章首先分析了当前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模式,我国企业当前国际化的路径主要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并表现出国际化路径有融合趋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层明显等特点。接下来分析了我国企业面临主要问题,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升级导致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和比较优势陷阱等,并得出结论:主流理论的误导只是外因,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才是面临上述问题的内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此着手。在总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后,本文接下来提出依照产业链条“6+1”模式,结合产业升级,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来对企业国际化路径做出指导。这两个系数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我国企业大多处于生产和制造这种赚取微薄利润的情况下,怎样在兼顾企业利润的同时,逐步向产业链条的上游或下游扩张,借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本文就政府进行产业国际化定位和产业扶持政策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化竞争的生产能力和发展能力。同时,针对我国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本文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