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剧本翻译舞台性的再现——以尤金·奥尼尔的《月照不幸人》为例

来源 :天津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her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门表演艺术。戏剧的双重性使得戏剧翻译及其研究备受冷落。戏剧符号学兴起后,戏剧的舞台性受到应有的关注,对戏剧翻译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其舞台性的再现。本文就将从接受美学这一相对较新的理论探讨在翻译中如何再现戏剧的舞台性。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接受美学改变了以往以作者和文本为导向的研究视角,开始关注读者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与布拉格学派的符号学家提出的戏剧观众在戏剧意义的产生中所起的作用不谋而合。接受美学将翻译视为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由构成文学本体的作者,文本和读者共同参与。作为特殊读者的译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要与作者对话,填补原文本的空白,完成对原文本的解读,还要将演员及目的语观众的期待视野纳入考虑,以期译本能被演员表演,能为观众接受。⑵戏剧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如:瞬时性、通俗性、人物性等也对戏剧舞台性的再现产生影响。可说,可演,可被观众接受的译本才能被称之为成功的具有舞台性的译本。⑶举出了最具影响力的两对翻译策略: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本文认为在不影响戏剧观众理解舞台表演和把握好审美距离的前提下,直译与异化是好的选择,因为读者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⑷以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月照不幸人》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译本是如何再现戏剧的可说性,动作性以及可接受性,从而使其具有舞台性,以及译文处理上有哪些不足并提供经修改的译例。
其他文献
在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重译现象十分普遍。同一个文本,往往有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本;即使是同一译者,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出不同的译本。纵观目前有关重译的研究,大多只是遵
学位
本文探讨了在美国卷入恐怖主义危机过程中,新闻自由所产生的持续影响。其中,特别批判了将恐怖主义的发展统统归咎于言论自由的论调。通过分析美国媒体关于恐怖主义者形象的多层
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中影视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众传播艺术,正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其文化载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然而影视翻译的质量却急需提高。近年来,好莱坞
石黑一雄的布克奖获奖小说《长日留痕》(1988)是一部布局结构精巧复杂、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作品。主人公物理上短暂的六天乡村之旅,对应的是发现英国性神话和哀悼英国性丧失
进入新世纪以来,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理论日趋多样化。作为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的中心定义之一,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在同一学科内的都有许多类似的定义。同时,在跨学科的跨文化交际
翻译及翻译相关研究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翻译研究在其发展史上总是受不断进步的语言学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上个世纪中叶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这无疑是语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著名剧作家,他被公认为是美国荒诞剧的开创者。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了夫妻之间不正常的婚姻关系。他的戏剧基本上都是关于幻想,挫败,疏离,失落等主题。作为阿
本文主要分析俄语时间副词的语义特点以及由语义特点制约的语法、语用特征。论文主体部分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对象、选题依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