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间质性肺炎中最常见和预后最差的类型,也是医学上所有特发性疾病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确诊的IPF患者平均只能存活三年。IPF发病机制不清,制约着对这一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发展。目前为止,除了肺移植,没有任何药物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而延长患者的生命。过去的几年,以遗传学背景为主导的研究为理解IPF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研究表明,至多约有20%的IPF患者承认有家族史,在同一个家族中,可能存在至少两名以上一级或者二级亲属患病,这种现象称为家族性肺纤维化(familial pulmonary fibrosis, FPF)。家族性肺纤维化患者中,至少有8-15%的患者存在调控端粒酶的基因TERT或TERC发生突变。即使是否认家族史的散发性肺纤维化(sporadic pulmonary fibrosis, SPF)患者,也有3%存在端粒酶基因突变。调控端粒酶的基因突变是通过引起端粒长度缩短而导致发病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端粒长度缩短是IPF患者存在的普遍现像,是IPF发生的危险因素。IPF正是端粒酶异常所介导的最常见的临床表型。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研究滞后,由端粒相关基因突变,以及“DNA端粒提前缩短”的人群研究尚未见报道。并且,鲜有端粒长度“提前缩短”与病程及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中中国汉族散发IPF人群中,端粒酶基因突变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与端粒长度“提前缩短”的相关性。分析端粒长度缩短与IPF的发病相关性,以及端粒长度缩短是否与IPF患者的病程,影像学表现类型和预后具有相关性。根据2000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和欧洲呼吸病协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的推荐诊断标准,我们收集临床诊断的IPF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了TERT和TERC基因检测,并对所有病人的端粒长度进行了比较测量。了解在中国散发IPF人群中,端粒酶基因TERT和TERC基因突变的分布情况,以及端粒酶基因突变其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我们将IPF患者的胸部HRCT表现分为以蜂窝肺表现为主的普通间质性肺炎型(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和以网状阴影表现为主的可能普通间质性肺炎型(possible 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PUIP)。并随访患者预后情况,分析端粒长度缩短与IPF患者的病程,影像学表现类型和预后具有相关性。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在我们积累的123例IPF患者中,发现6个新发的端粒酶突变位点。其中一种突变存在阳性家系。IPF患者较健康对照相比,端粒长度明显缩短,并且,端粒酶基因突变的患者和携带者,端粒长度较其他IPF患者明显缩短。在IPF患者中,胸部HRCT表现为以蜂窝肺表现为主的UIP型,其端粒长度显著短于以网状阴影表现为主的PUIP型。死亡患者的端粒长度较存活患者明显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