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源语文本、译文文本和翻译报告三个部分组成。源语文本选自迪特·梅瑟尔夫的小说《好心的陌生人》(第2-6章)。该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却又非常暖心的故事:在一场巨大的停电危机后,纽约市陷入了黑暗,在紧张的氛围中,人们害怕的抢劫和破坏事件并没有发生,出乎意料的是成千上万的神秘礼物遍布整个城市,而这一切举动都来自于陌生人的善意。如题目所示,本书的主题为“善良”,意在向人们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此,该书作为翻译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源语文本第2-6章主要描述了停电危机后纽约市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意外的善举以及寻找真相的过程。该部分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且文本涉及许多对话、情感表达以及西方独特的文化知识。既有阅读享受,又能考察译者的翻译能力,因此译者选取这五章作为翻译材料。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发现和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本次翻译实践的材料为小说文本,注重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铺设,其语言简洁生动,富含感情,长短句兼用,句式多样。在翻译时,译者既要准确译出原文的内容,又要展现出原文的风格特点,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读者反应”等理论相吻合。因此译者选取功能对等论来指导本次的翻译实践,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研究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对等情况,力求译出原作之风姿。翻译报告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任务描述,包括任务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翻译报告的结构;第二部分是过程描述,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部分;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即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案例;最后一部分则是总结,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的反思及本文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