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指大肠传导失常所致的大便秘结,排便周期过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便秘多因大肠积热、气滞、寒凝、痰湿阻滞、阴阳气血亏虚等多种因素所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工作习惯、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等随之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及相伴随而产生的精神情志的影响,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使得脾胃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便秘作为脾胃系疾病的常见病证,更是广泛地见于发病人群。国外资料显示便秘的发病率在年轻人中为3%,中年人为8%,老年人为20%[1]。北京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病人人群便秘的发病率为6.07%[2]。历代医家在从先秦至今的二千多年时间里,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摸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逐渐阐明并完善了便秘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许多方法经过长期反复验证,疗效确切可靠。本文在详尽搜集便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分析,重点分析、总结某一时期不同医家学术观点的异同及其相互之间继承发展的关系,从而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医对便秘的总体认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医家之间学术观点的异同,理出了历代医家在学术观点上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得出了从先秦至今中医对便秘认识发展的脉络。本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节和第二节。首先介绍了便秘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以及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从中医角度对便秘病名进行了明确定义;其次列举了历代关于便秘的分类,并分析评述相关分类的实质、内涵、立论点及其优劣长短。第二部分内容为第三节至第九节,是本文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用大量的篇幅,以时间脉络为线,分先秦至西汉、东汉至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现代等几个时期,对每一时期的主要医家及论著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剖析,总结提炼出其独到的学术观点。在每一阶段中首先概述这一时期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其次对有代表性的医家及著作进行细致分析,理清不同医家对便秘的独到认识及在学术上的继承发展。其中涉及到了便秘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特点及调护等多个方面。第三部分为第十节。这一部分对与便秘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