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调查川西北高原路侧土壤和植物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文以川西北高原阿坝州红原县为例,研究该地区代表不同车流量的三种等级公路(省道、乡村道、偏远小路)路侧土壤和优势植物钝苞雪莲(Saussurea nigrescens)中镉(Cd)、铜(Cu)、镍(Ni)、铅(Pb)、锌(Zn)五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短距离聚类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在不同车流量路侧的变化规律。对比土壤质量标准、草甸土壤背景值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后,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不同车流量路侧土壤和植物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路侧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Zn>Pb>Ni>Cu>Cd,与草甸土壤背景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自然土壤重金属含量标准为参照,红原路侧土壤重金属含量大小符合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草甸土壤背景值为参照,红原路侧草甸土壤中Cd、Ni、Pb、Zn均超标,Cu的含量状况良好,表明研究区域草甸土壤受到外源因素影响。(2)不同等级公路路侧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显示,公路交通对路侧土壤和植物重金属含量变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重金属元素Cd、Zn含量随车流量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余土壤重金属元素变化复杂,未呈现与车流量明显相关的变化规律。钝苞雪莲地上部重金属元素Cd、Cu含量随车流量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余重金属元素未呈现与车流量明显相关的变化规律。路侧土壤和植物重金属含量除了受到公路交通的影响外,可能还受到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3)研究区域路侧土壤重金属的聚类结果为Cd和Zn首先聚为一类,之后Cu和Ni聚为一类,Pb为第三类;路侧钝苞雪莲地上部重金属聚类结果为Cd和Cu是第一类,第二类为Ni和Pb,Zn是第三类。前者分类结果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则密切相关,后者的分类结果不表现出元素周期性相关的规律。(4)研究区域各样点重金属的元素富集系数显示,钝苞雪莲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强弱为Cd>Zn>Cu>Pb>Ni,该顺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顺序不一致,分析说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具有某种选择性,重金属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性能。(5)不同公路等级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偏远小路路侧土壤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高于省道路侧土壤之间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车流量低区域重金属元素含量主要由成土母质的性质决定,而在车流量高区域由于各元素对交通污染的敏感程度不一,加之其它人为因素干扰,降低了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钝苞雪莲地上部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公路等级路侧均低于土壤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说明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不仅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相关,还受到大气沉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特征及重金属之间交互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6)参照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所测植物的Pb含量超标,Cd表现为少部分超标(车流量偏高的S4、S7和S8样点区),Cu、Zn含量达到安全标准。对于植物生长而言,超标重金属元素Cd和Pb含量并未对植物产生严重影响,但却可能对食物链产生严重影响。(7)基于单项污染指数法的结果显示三种车流量等级区域路侧土壤都受到Cd重度污染,部分受Ni、Pb、Zn轻度污染。基于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结果显示车流量大的区域路侧土壤存在重金属中度污染,车流量中等和车流量低的区域路侧存在重金属轻度污染。总体上,由于本地区道路建设和使用年限相对较短,与其它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城市与地区相比较,路侧重金属染污生态风险中等,但部分重金属元属的生态风险较大,如Cd和Zn,随着道路使用年限的增加势必对当地生态平衡产生影响,需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