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牙唇向展开、伸长,影响成人牙周病患者的美观及功能,而这往往是成人患者到正畸科就诊的主诉要求。目前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认可。通过正畸治疗排齐拥挤错乱的牙齿,利于控制菌斑及消除咬合干扰,改善患者的美观及功能,防止牙周支持组织的进一步破坏。固定矫治技术在牙周病正畸中应用较为成熟,但患者若不能做到良好的口腔维护,引发牙周炎症无疑会加速牙周支持组织的进一步丧失。随着热压膜材料的发展及矫治技术的进步,牙周病正畸在隐形矫治领域已不再是禁忌症。也因其美观舒适,倍受成人患者的青睐。国内外学者也报道过诸多成功病例。然而对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的患牙施加正畸力,牙槽骨如何改建,两种矫治器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有何异同,国内外鲜有报道。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基于体素的归一化互信息配准方法,通过三维体素配准CBCT评估固定矫治器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成人牙周病正畸中对牙槽骨改建的异同。实验目的本研究拟选用牙周病中最常见的前牙唇向展开伸长,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的成人牙周病患者,分别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压低内收前牙,运用体素配准CBCT定量分析正畸治疗后病理性移位的前牙压入内收效果及牙槽骨的三维变化,对比两种矫治器的牙槽骨改建规律的异同。探索适宜的牙齿移动规律。为正畸医师和牙周病患者选择适宜的矫治器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2015年于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前牙唇向展开的成人牙周病患者12名(22-40岁,女性),其中分别采用固定矫治器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前牙进行压入内收。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两组患者各6名,样本量均为48颗患牙。治疗前后在同一条件下拍摄cbct,对治疗前后的cbct图像进行体素重叠后,建立两个测量参考平面:pp平面(前鼻嵴(ans)点与后鼻嵴点(pns)连线的平面)和pl平面(过ans垂直于pp平面),测量根尖及切缘中点位置和轴倾度的变化、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以及牙槽骨密度的变化。并分析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变化的异同。治疗中密切监控牙周状况,由同一名经过牙周科专科培训的研究生每三个月(平均3±1个月)重新评估牙周状态,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退缩情况(cal)、牙龈出血情况(bop)等。将正畸开始前(t0)、排齐整平后(t1,10±2个月)、压入内收后(t2)三个阶段的牙周指数纳入本研究。结果1.固定矫治器组治疗后,上下前牙平均压入0.66±0.24mm(p<0.05)。上下颌切缘中点及根尖点至pl平面的距离均减小(p<0.05),上下前牙的轴倾度均减小(p<0.05)。上下颌前牙平均牙槽骨高度增加0.37±0.24mm(p<0.05),唇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均增加(p<0.05)。治疗后上下颌各测量区域的密度均降低,在牙槽嵴顶及根尖区唇舌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隐形矫治器组治疗后,上下前牙平均压入0.83±0.43mm(p<0.05)。上下颌切缘中点至pl平面的距离均减小(p<0.05),根尖点至pl平面的距离增大(p<0.05)。上下前牙的轴倾度均减小(p<0.05)。上下颌前牙平均牙槽骨高度增加0.41±0.15mm(p<0.05),唇舌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均增加(p<0.05)。治疗后上下颌各测量区域的密度均降低,在牙槽嵴顶的舌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固定矫治器组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相比,根尖和切缘中点到pp平面的距离及切缘中点到pl平面的距离两组均减小,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尖到pl平面的距离,固定组减小,隐形组增大(p<0.05)。治疗后两治疗组前牙轴倾度均减小(p<0.05)。4.固定矫治器组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T1与基线T0相比,牙周袋深度和牙龈退缩程度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2与基线T0相比,牙周袋深度和牙龈退缩程度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固定矫治器组出血指数(BOP)T0期19%,T1期12%,T2期6%,隐形矫治器组T0期16%,T1期8%,T2期4%。两组治疗后出血指数得到改善。结论1.固定矫治器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应用于牙周病正畸,均能压入内收伸长移位的前牙,前牙轴倾度均得到改善。隐形矫治器Power ridge的使用,更易控制转矩,前牙倾向于整体移动。2.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牙周病正畸,治疗后牙槽骨高度均增加。3.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应用于成人牙周病正畸,治疗结束时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密度降低。4.固定矫治器组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及牙龈退缩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经过正畸治疗,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均能改善牙周出血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