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文献是中国古典文献的精华之一,自从被发现之日起倍受各界及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国内已有百余年的研究历史并成为了综合性、学术性、国际性的一门显学——敦煌学。本文从文献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传播学、文学接受等理论与方法,研究敦煌文献自发现百余年来的传播者、受众、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一是从传播学理论分析了敦煌文献的传播过程与传播环境的影响。以罗振玉在1909年11月出版的《东方杂志》上所发表的《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一文,作为敦煌文献传播的开端,百余年的敦煌文献的传播经历了初创、发展、停滞以及繁荣几个阶段。期间受社会政治、经济水平、媒介因素、文化因素等传播环境制约,影响着敦煌文献的传播。二是分析了敦煌文献的传播者与受众。敦煌文献的传播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精英文人传媒,即研究敦煌文献的专家学者,一类是大众传媒,主要是传媒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摄影师,还有报社、广播电视、专业网站、出版社、期刊杂志社、影视网络等。三是面对海量的敦煌文献和细分化的受众市场,针对不同的受众及媒介选取不同的传播内容,对敦煌文献除了佛教文献部分以外,按照传统经、史、子、集进行了分类梳理。敦煌文献的传播不仅包括原生态的面对面传播、文字传播,还包括了影视传播以及数字网络传播。四是阐述了敦煌文献的传播效果,如枪弹论,意见领袖,知识沟和使用与满足等。总之,从传播学角度,再次证明了敦煌文献是中国古典文献的精华之一,不仅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世界文化意义,是中国人留给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本文共分摘要、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后记等七部分,分四章11节,全文共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