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先后同以杂文名世的两位伟大作家鲁迅、柏杨,其文学生涯也同以小说起步,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两人的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不但体现在杂文中,也更多地表现在两人的小说创作中,使人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五四”在中国文学中永不停息的脉动,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有:一、两位作家都对中国国民劣根性予以无情揭露和批评。鲁迅小说注意对这种劣根性进行发掘并予以凝练、鲜明的批判,阿Q性格因此成为国民劣根性的代名词;柏杨则更多地把笔触指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身上有所表现而大家又都习焉不察的种种劣根予以展示和批判。二、两位作家都对为社会所不容的知识分子和悲剧命运予以表现。鲁迅小说对那些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予以关注:柏杨小说则把目光投向下层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漂零、沦落。三、两位作家都对国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善良的闪光予以捕捉。鲁迅小说在集中精力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仍注意到国人身上人性的善良的闪光;柏杨小说同样如此,并在作品中予以表现。四、两位作家都以现代道德观关注两性间的话题。鲁迅小说对婚姻、恋爱予以深切的关注,并以对性心理的真切表现来抨击旧道德观的不合理性;柏杨小说同样对婚姻、恋爱进行基于现代道德观基础上的探讨、分析、运用性心理的描写抨击束缚人们的旧道德观。五、两位作家都在小说中显示出基督教色彩。鲁迅小说中,主要表现为幼者本位思想和文化反思;柏杨小说则表现了幼者本位思想和在基督教影响下对爱与恨的思考。六、两位作家都在小说中渗入现代主义质素。鲁迅小说渗入现代主义质素,使其具有更强烈的表达效果;柏杨小说渗入现代主义质素,更好地表达出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七、两位作家都运用“油滑”这一手法来构建小说。鲁迅小说运用“油滑”这一手法,使其文化反思达到更好效果;柏杨小说运用“油滑”,使其对现实社会的抨击更策略、更有成效。两位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有着许多的相似性。同时,作为后来人的柏杨,在取材的广泛;对两性间问题的探讨、分析、表现的深入;作品中基督教色彩的浓烈;对人性中善良的闪光的捕捉等方面,对鲁迅小说具有一定的超越。这种超越的实现,是由两人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引起的。由于时代的不同,两人小说的接受发生过程有很大差异:鲁迅小说创作之初便引起社会及文坛的广泛关注,在开拓中国新文学时即步入成就与接受的双重辉湟;柏杨小说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引起评论家的重视,其对鲁迅小说的超越在有些落寞的接受氛围中悄然完成;但这两者对中国新文学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由于独特的历史条件,柏杨小说的存在及其辉煌,对台独人士所建构的关于五十年代台湾文学史的叙事框架具有颠覆解构作用,使人们不再惑于台独人士所制造的关于台湾文学史的迷障。对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作全方位的扫描,可以看出,柏杨所居住的台湾地区代表着中国新文学的主流,从而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