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提供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OLR逐日资料,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2逐月海温资料,在普查1979~2005年热带气旋个例的基础上,建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简称MTTC)资料序列,分析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异常对MTTC活动的影响;研制季风槽活动指数,探讨MTTC群发的基本气候规律及其可能的机理,建立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物理概念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1979~2005年5~10月南海和西太平洋TC总频数为672个,其中MTTC频数为491个,占总频数的73.1%,占登陆我国TC频数的79.2%。因此,抓住了MTTC的活动规律也就抓住了西太平洋TC以及影响我国TC的主要活动规律。(2)27年间MTTC年频数经历了正常期(1979~1987年)—多台期(1988~1994年)—少台期(1995~2005年)三个阶段,1994年为MTTC年频数由多MTTC年向少MTTC年的转折;MTTC发生频数具有准4年和准2年的周期振动,尤其是4年的周期最为显著。(3)综合考虑环流形式、季风槽形态等因素,将季风槽分成正常、西南型、西北型、偏东型四种不同的季风槽年型;季风槽异常年型MTTC生成位置、频数、路径以及在我国的登陆点有显著差异。(4)研制的季风槽强度和位置指数能客观地反应季风槽强度和位置形态的季节演变特征。季风槽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内变化,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的影响因子不同,季风槽强度尤其南海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关系密切。(5)MTTC群发异常是造成MTTC频数异常的主要原因,群发异常偏少(多)年,MTTC年频数也异常偏少(多)。当季风槽同时处于10~20天和30~60天振荡的活跃期时,有利于MTTC的群发。副高的东西位置、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以及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30~60天振荡的位相配置对MTTC群发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前期的变化对MTTC群发的中短期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基于各种诊断分析,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异常对MTTC活动影响的物理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