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性的地震总是引发许多地质灾害,对一定范围内地质环境的强烈冲击,其中强震对植被覆盖及其自然生长造成大量负面影响,植被的剧烈破坏与地震产生的大量松散物源,使强震区泥石流的降雨阈值急剧下降。植被动态变化可作为标志表明滑坡活动的发展趋势,间接表明震后风险的持续时间。震后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植被恢复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区域大尺度,缺少对不同区域地质灾害变化与植被演化的定量评估与演化机制分析,对地质灾害和植被恢复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动力机制认识不足。在汶川震区内,受地震烈度、岩性、构造、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震后灾害效应具有差异性,为了增加汶川震后灾害演化规律的普适性,对汶川不同区域进行细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目前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将汶川震区分区域细化,从小尺度的角度研究植被恢复过程,量化研究震后植被恢复对强震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阐明不同区域环境下植被恢复状况和演替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强震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汶川县、北川县、绵竹清平乡三处分属不同气候区,具有不同降雨条件,地质环境的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这类具有时间一致性和长周期性优点的高时间分辨率影像,将植被监测与震后滑坡研究统一;然后对崩滑堆积体时空分布演化特征、强震区植被恢复规律、三大片区植被恢复差异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汶川、北川、绵竹清平三大片区地震滑坡的长期活动性和滞后效应非常明显,不同区域的崩滑堆积体活动面积表现出不同衰减速率,三大片区同震崩滑堆积体在坡度、坡向、高程上分布的差异性较大;汶川、北川、清平同震崩滑堆积体物源的高程优势分布区间分别为:2000-2400m、800-1050m、1600-1900m;汶川、北川、清平同震崩滑堆积体物源的坡度优势分布区间分别为:40°-50°、30°-40°、40°-50°;汶川、北川、清平同震崩滑堆积体物源的坡向优势区间分别为:S、SE、E。震后崩滑堆积体活动性与坡度、高程整体表现出正相关,表明震后崩滑堆积体的活动更易发生在高陡区域。(2)地震效应导致震后崩滑堆积体活跃性显著增加,汶川、北川、清平震后产生崩滑堆积体面积占研究区比例分别为:33.60%、26.20%、26.91%;截止2018年汶川、北川、清平存在的活动区域面积占原崩滑堆积体面积比例为:12.95%、12.75%、16.11%。随着时间,崩滑堆积体面积整体表现出先快后慢的幂数衰减趋势。(3)汶川、北川、清平震后植被平均恢复速率分别为:0.026/年、0.036/年、0.038/年,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恢复速率。北川区域植被第III类中等恢复、第IV类完全恢复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区域性植被演替进程存在差异性,北川片区植被演替速度快于汶川、清平片区,其植被恢复更接近震前水平。(4)汶川崩滑堆积体年均衰减速率为7.85%,北川崩滑堆积体年均衰减速率为8.80%,清平崩滑堆积体年均衰减速率为8.62%,崩滑堆积体年均衰减率:北川>清平>汶川;汶川片区、北川片区、清平片区分别在震后15年、13年、12年,NDVI就将达到良好状况,滑坡活动基本稳定;地震后效应持续时间:汶川>北川>清平。(5)三大典型研究区植被恢复存在差异性,受到不同区域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气候条件的影响:地形地貌是影响植被恢复的重要影响因子,高程和坡度影响了植被的恢复速率与种群垂直结构;地质灾害密度分布影响着植被生长分布,但对于植被的演替程度影响是较小的;降雨条件影响了地震灾区植被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降雨条件好的区域,植被恢复表现出更快速的良性进展演替趋势;三大片区植被恢复程度北川片区>清平片区>汶川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