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合唱始于20世纪初,至今只有近百年历史。但百年来,站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的创作技法,和中国源远而又深厚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中国合唱从取之不尽的民间音乐宝库中吸取营养,迅速成长,融西方技法与中国文化于一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合唱发展之路。本论文以中国合唱内容上的“美颂”特质为逻辑主线,分上下两篇,分别从文化和诗学两个层面切入,对百年中国合唱进行了宏观整体性阐释。伴随着中国百年的政治巨变,合唱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经历了跟政治的胶着到逐渐疏离,然而,合唱因其“群体性歌唱的人声属性”,始终与时代联系跟主流意识同步,承载着传统的“美颂”精神,只是颂赞的主题由相对单一到多元拓展。论文在对近百年的合唱作品(以大中型为主)与美颂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时期梳理之后,揭示出中国合唱的美颂特质与中国传统“和”文化及“乐教”思想的内在联系,将合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总结为“情和、心和、人和”。中国合唱是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与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表现的是中国人的实际人生,表达的是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而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均与中国文化母体密切联系。即使在声部构建的技法上借鉴了西方,但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是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美学思维会隐性或显性地渗透在音乐的组织原则中。因此,论文下篇以极具中国文化特质的“雄浑”范畴为统摄,来解读百年中国合唱的美学特征:合唱的多声部属性以及中国合唱承载着美颂精神所具的浩然之气,决定了它的雄健,“大”和“力”是它的审美形态。而中国文化语境中合唱具有极大的美学涵容性,力的刚柔相济是“中和”思想在集体无意识下的审美心理积淀。所以中国合唱的美学特征只能是“雄浑”,而不能是西方的“崇高”,其审美本质跟中国文论史上对“有与无”、“言与意”,及“生命精神”的探讨关联,体现在“形与神的关系”,“意象意境的主体性”及“气为合唱生命本体”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