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深入调查重庆市初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为制定有效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促进中学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来收集、整理及分析资料。1、定量研究:基线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主城(九龙坡区、江北区)和区县(垫江县、开县)共4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共计1059名;选取九龙坡区与垫江县的2所学校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共问卷调查375人。收集资料经核对后,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定性研究:根据不同的谈访对象拟定访谈提纲,进行针对性有目的的深入访谈,详细收集资料。以专题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方法共访谈45人,采用Thematic Framework框架式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结果:1.基线研究结果知识情况:初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均值4.97分,对其传播途径平均知晓率(56.5%)高于基础知识(36.3%)和非传播途径(31.5%)知晓率;年级(OR=2.453)、学校学过否(OR=1.937)、报刊书籍(OR=2.041)及街头广告栏(OR=1.602)是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态度情况:不会歧视、会同情并主动关心艾滋病患者的分别占68.0%、58.8%,但愿意与其共同学习工作者仅占31.9%;艾滋病相关态度均值2.51分,年级、地区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呈正相关,其中与总态度Spearman相关系数=0.283。相关行为情况:看过描写性行为的书刊、音响制品等者占12.7%,发生过性行为者占3.0%。年级(OR=2.350)、地区(OR=2.889)、学校学习(OR=0.740)、家庭正常否(OR=1.382)及接触互联网络(OR=1.399)是艾滋病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定性研究结果: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需求:所有学生均表示听说过艾滋病,但大多对病因、症状等具体内容不了解,能回答一两种传播途径,对“蚊虫叮咬”、“共同进餐”等非传播途径存在不正确认识。学生预防意识淡薄,个别认为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能预防艾滋病,多数同学表示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一起上课或共处。大多认为“学校的同学都挺安全的,感觉艾滋病离我们太遥远了”,因此不会主动了解艾滋病知识,但如果开设相关讲座或课程也愿意学习,希望老师讲解。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各学校均开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但很少涉及防艾内容。受访校领导与教师均认同应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目前由校医每学期向初一学生播放一次影碟进行健康教育,内容为青春期生理卫生及男女生人际交往等。部分校医认为初中生年龄太小,没有必要开展。有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由体育老师兼任,课时少,内容基本不涉及艾滋病。教师艾滋病相关知识不足,没有合适的教材,初中生性意识开始萌发,讲课内容与程度不易把握等制约了健康教育的开展。市教委与疾控中心对学校防艾工作态度:教委与疾控中心领导均表示对于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相对较少。考虑到中学生不属于高危人群、升学压力等原因,教委没有制定相关教学计划,虽然提出过适当进行性健康教育和预防艾滋病宣传及培训,但对具体实施及效果并没有监督检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困难是没有适合中学生的相关教材和资料,讲解的程度难以把握,还强调AIDSHE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为干预上。2.干预后近期效果评价干预后总知晓率为80.11%,基础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4.01%,传播途径平均知晓率为83.22%,非传播途径平均知晓率为86.13%。各项知识回答正确率较干预前(37.82%、32.07%、50.06%及26.87%)显著提高(P<0.01)。干预后知识得分均值为18.33分,较干预前3.23分明显提高(P<0.01),且在不同性别、地区间有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后学生对同情、愿意与艾滋病人一起学习工作及积极学习并宣传防艾知识等积极态度明显提高(P<0.01)。但对于问题“害怕得艾滋病吗”正向态度有所下降(P<0.01)。干预后态度得分均值为5.07分,较干预前2.43分明显提高(P<0.01),且在不同性别、地区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防艾教育是薄弱环节,甚至缺失,但学生大多愿意学习。健康教育后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增加,拥有正向不歧视态度,但尚未达到国家要求。学校教育是有效改善学生相关知识、态度的主要阵地,促进学生培养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预防艾滋病应从中学生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