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睡眠是机体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睡眠问题更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倍受关注。我国的学生群体按照学龄阶段的不同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既往有不少文献对这其中某一个群体的睡眠进行探究,但鲜有研究对这三个群体的睡眠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集中的比较和分析。本研究对这三个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人口学因素、睡眠模式、睡眠症状的比较,并探究三组学生主观睡眠不足与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睡眠症状的关系。目的与意义:1.对中国南方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这三个学龄阶段的学生的社会人口学因素、睡眠模式及睡眠症状进行比较与描述。2.探究主观睡眠不足与社会人口学因素及其睡眠症状的关系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宁波市一所中学、广州市一所小学及工商学院共10890个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因素(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睡眠模式(学习日上下床时间、周末上下床时间、主观睡眠足够与否)、睡眠问题(是否有入睡困难、早醒、半夜惊醒、呼吸不适、打鼾、梦魇等)。其中,小学生部分由父母协助进行填写,中学生及大学生自行填写。收集数据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睡眠模式及睡眠症状采用方差分析。根据自我汇报“主观睡眠足够”与“主观睡眠不足”将三组学生再各自分为两组,主观睡眠不足与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睡眠症状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组学生睡眠模式的比较:小学组、中学组及大学组学习日上床时间分别为:21.96±0.62、22.18±1.03、23.49±0.74(h),起床时间分别为:7.00±1.04、6.24±0.64、7、23±0.67,其睡眠时长分别为:9.04±0.68、8.05±0.93、7.74±0.93,三组人群在周末及长假上床时间及起床时间均向后推迟,且都存在周末及长假补眠的现象。三组学生有午睡习惯占比分别为71.5%、25.1%、70%。认为自己睡眠质量差的比例分别为:41.4%、23%、1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小学组的主观睡眠不足与BMI呈负相关,与母亲高教育水平、入睡困难呈正相关。中学组的主观睡眠不足与年龄、男性、午睡时间、低学习压力、高学习兴趣、夜醒、呼吸不适、入睡困难、早醒和日间困倦正相关,与父亲高教育水平、屏幕时间呈负相关。大学组主观睡眠不足与有午睡习惯、屏幕时间、高学习兴趣呈负相关,与低学习压力、夜醒、呼吸不适、打鼾、入睡困难、早醒呈正相关。结论:我国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均存在睡眠不足、周末及长假补眠的现象。影响三组学生主观睡眠不足的因素不同,尤其是睡眠症状在影响三组学生主观睡眠不足均起了重要作用。适当的睡眠卫生教育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对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睡眠质量仍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