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对我国民族复兴的打压;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依旧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制度创新破除原有制度约束性的需求迫在眉睫。为此,我国加大推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力图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验田”地位,探索并积累更多先进制度,同时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开放倒逼制度改革的机制,进一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对我国民族复兴的打压;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依旧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制度创新破除原有制度约束性的需求迫在眉睫。为此,我国加大推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力图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验田”地位,探索并积累更多先进制度,同时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开放倒逼制度改革的机制,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推进我国的全球化进程,以打破封锁和打压的局面。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于我国西南边陲,所在云南省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经贸枢纽,其发展建设成果关系到我国能否推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及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以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三个重要问题: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对云南省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经济效应?如何对制度创新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检验及评价?未来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本文分别从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以及产业升级三个方向,对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现状、运行机制、有效性进行分析。投资便利化制度创新以“负面清单”和“先建后验”为核心,配合服务与监管体系的优化,对相关基础建设、通道流畅度以及金融风险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带动外商资本流入,推动投资便利化进程。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以“单一窗口”和“一口岸多通道”制度为核心,配合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对配套基础建设、服务流程以及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大幅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服务监管效率,有效促进贸易额的增长,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产业升级制度创新以“证照分离”为主,配合营商环境及监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服务效能、政府监管职能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了办事效率、简化了监管审批流程,但由于目前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缺乏市场主体,因此其制度的有效性还无法显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对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现有制度创新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投资便利化制度创新有效促进了外商资本流入,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需要更加关注外资使用率,加强服务及监管体系建设;二是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对贸易增长作用非常明显,伴随着贸易增长带来的贸易结构优化,需要继续探索提高通关效率及改善通关模式的路径,加强服务贸易的专项对接;三是产业升级制度创新有效性有待考证,目前应应加快建立产业规模效应,并形成头部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其他文献
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庞大,占市场主体90%,创造价值占GDP比例超过60%,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经济增速下滑严重,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对于投资效率较低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提高企业投资效率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帮助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促进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而在数字化时代大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产生重塑了金融行业的运行逻辑,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被传统金融
我国融资融券的交易试点始于2010年,而融券交易的出现也终于填补了我国证券市场长达十多年缺少做空工具的缺陷。融资融券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丰富交易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被扩充为融资融券标的,融资融券交易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交易地位也越来越凸显。但与此同时放大的也是融券卖空的缺陷。自两融政策推出以来,融资交易活跃程度明显强于融券交易活跃程度,同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散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给市场带来了活力,更为企业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影响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仍长期存在。政府通过干预金融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治理需求以及政绩目标,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隐性担保来干涉辖区内的金融资源流向,导致要素价格扭曲,造成金融资源错配现象的出现。本文采用税收收入、行政垄断以及所有制偏爱作为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代理变量。源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税收依赖、政府的行政垄断
中国与韩国历史往来悠久,两国双边贸易额在2020年达到2852亿美元,相比建交时,二十八年来增长了50多倍。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使中韩两国的贸易经济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RCEP成员国以及东亚区域经济的核心引擎,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分析中韩双边贸易的效率和发展潜力、探索两国经贸合作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
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要实现减排目标,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就离不开我国金融的支持与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地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我国的环境监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剧了国内的碳排放。因此,厘清金融发展、地下经济和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不少学者对金融发展、地下经济和碳排放之间关系有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鲜有学者把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世界各国都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对于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生态环境建设也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信贷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工具,历经十数年发展,在推动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矛盾
土壤和地下水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条件,现阶段在人类生活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处置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导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威胁人类的食物和饮水安全,还破坏了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已经制定了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探讨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主要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的有效改善。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通胀水平快速大幅攀升,具备金融属性的矿产资源首当其冲,价格连续大幅上涨。与此同时,矿产资源内部也正经历重大变革,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正快速替代传统能源,引领全球能源革命。上游大宗商品是能源革命的基石,但我国在矿产资源上极高的对外依存度和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国内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海外并购争夺上游定价权成为国内能源革命的必经之路。但并非所有的并购都取得成功,背后的因素
在传统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日益紧张,燃烧化石能源带来的气候问题也不容忽视的背景下,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但关键技术难以实现创新是掣肘新能源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在金融政策方面,推行了绿色信贷政策,引导资金配置,扶持包括新能源企业在内的绿色产业的成长,是否能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以往学者关于绿色信贷政策和企业创新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接着在企业持续创新实现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生活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升,经济水平和家庭居民安全感指数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居民家庭安全感这个话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安全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使得广大家庭居民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去,金融与家庭居民安全感指数的联系日益密切。本文把家庭金融资产与居民主观安全感联系起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