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和文明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因此,政治家们往往需要借助公开演讲来激发民众热情、获取听众支持,以达到其宣传、教育、鼓动或交流的政治目的。然而,政治语言往往十分枯燥和抽象。为了能够更好地被听众所理解和接受,政治家们通常要用一些简单生动的语言来表达那些抽象的政治概念。这时,有着极佳煽动性和阐释性的隐喻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从最初将其看作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到现在认为它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反映,各国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政治语言中的隐喻研究。然而,针对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所用语料选自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胡锦涛以及美国总统克林顿、奥巴马在出国访问期间对大学生所做的演讲,其中中方语料为14073字,美方语料为11696词。本研究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采用Charteris-Black (2004)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分三步——隐喻识别、隐喻阐释和隐喻说明——对中美两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均有所应用。研究表明,概念隐喻在中美政治演讲中大量存在,而劝谏是其主要功能。中国领导人政治演讲中所用的概念隐喻主要有:旅途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家庭隐喻、植物隐喻等,而美国总统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主要有: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宗教隐喻、植物隐喻等。两种语料中的概念隐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中相同的概念隐喻有:建筑隐喻、家庭隐喻、植物隐喻、人类隐喻和学习隐喻;源域相同、目标域却相异的概念隐喻有: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和物理环境隐喻;此外,围棋隐喻和宗教隐喻分别是中方和美方语料所特有的。分析发现,这些隐喻使用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两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即意识形态、历史、风俗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本研究综合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批评性话语分析等多个角度对隐喻进行分析,既是对隐喻研究新方法的一种尝试,又有助于推动中美政治文化的深层研究。此外,对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修辞作用和劝谏性功能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通过分析隐喻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基础,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该国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