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心理量表形式,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证型分布规律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为CEG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献,结合现代中医研究报道,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500例病例CEG的患者实施辨证分型。采用前瞻性研究调研方法,探讨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状况与患者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以及职业)、疾病病程、相关检查(包括病理组织学表现、胃镜以及HP感染),以及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收集研究对象为500例,其中女性、男性分别为271例、229例,前者与后者之比为0.85:1.00;年龄区间为23至83岁,年龄均值为(50.6 士 11.03)岁。患病女性高于男性,其中女性CEG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较男性CEG患者严重,中年人患病人数最多。在焦虑与抑郁的心理状态方面,经受不良生活因素(如:精神刺激、家庭亲属关系、适应社会状况、工作强度等)的表现更为明显。在患者职业分布上,由高至低依次为:职员(27.2%)、退休(24%)、农民(13.8%)、干部(10.8%)、商人(9.4%)、无业(7%)、工人(6.6%)、学生(1.2%)。在患者文化水平方面,依次为中学(43%)、大学(39%)、小学(15.2%)、大学以上(2.8%)。在发病病程方面,1至5年病人所占比例最高。诱因主要为饮食不当(27.8%)、情志因素(22.6%)。通过统计分析提示,CEG患者胃镜下分级、组织病理学分级、HP感染与HAMA、HAM积分相关性不明显。且中医辨证存在以下五类基本证型: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分别所占的比例为44.4%、27.6%、15.8%、8.8%以及3.4%,可见,CEG病人最主要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证。各中医证型与病程、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中年患者具较高的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发生率,老年患者具较高的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发生率。在病程方面,较短的证型为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其余三种证型则较长。每类中医证型存在焦虑状态分别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相应占比例为:86.36%、70.29%、63.96%、64.56%、17.56%,抑郁状态分别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相应的占比为71.74%、65.91%、58.220%、56.75%、23.53%,其中,最主要的为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证的HAMA、HAMD积分均高于其余四组。从HAMA、HAMD积分看,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证的发病率高于其余证型,有统计学意义,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CEG患者客观存在情志因素,主要为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与焦虑、抑郁关系密切。CEG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生活因素以及患者病理组织表现上皮内瘤变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HP感染、胃镜下分级及病理组织分级与焦虑、抑郁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