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跨文化交流在各领域的日益加深,翻译作品的题材和体裁不再局限于某一主流类型,而是涉及方方面面。这些丰富多样的译作对于促进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功能主义派学者凯瑟琳娜·莱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该理论基于语言功能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即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并建议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在凯特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本翻译报告对《月亮日记》第三章部分内容(第45页到105页)的翻译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该著作是一本指导教师如何在课堂内外启发儿童写作和艺术创作的教辅类书籍。报告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遇到的问题,包括词汇层面,专业术语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句法层面,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翻译;以及篇章层面,诗歌类文学体裁的翻译。笔者根据文本类型理论将原文文本确定为信息型和表情型的复合型文本,再结合这两种文本类型对应的翻译策略采用了直译、意译、增译、改译等翻译方法,力求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能够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由于本翻译实践文本的复合性,本翻译报告充分体现了不同文本类型之间在翻译上的差别,同时为翻译其他复合型文本提供了借鉴。此外,国内有关启蒙儿童的教辅类材料稀少,笔者希望该项目能够促进人们对国外教育方法的了解,进而提升国内的儿童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