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2年,拉科夫(Lakoff)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不同的领域展开了研究。纵观国内外研究,作者发现,各国学者对政治演讲,法律语篇,广告语,新闻报道,以及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现象研究颇多,而对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模糊限制语语用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顺应论,对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模糊限制语语用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顺应论,对所选的8篇著名的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探讨研究。本文进行的探讨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1.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多种模糊限制语是在什么样的顺应框架中运用的?2.在所选的电视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的语言体现形式是什么?3.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交谈者是如何运用不同形式的模糊限制语顺应不同语境的?为实现以上的研究目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在本文中都被采用。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文献综述,结合各国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并从语法角度对所选语料进行了分类,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名词、情态动词、不定代词、反问句、条件从句、短语、和非人格化10种类型。结合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本研究探讨了模糊限制语在电视访谈节目使用的生成机制,认为这一语言现象是顺应不同语言语境的结果。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这10种模糊限制语使用和分布的情况和语言顺应论如何解释说话者刻意使用模糊限制语这一语言现象。统计分析表明,在实际电视访谈节目中,交际双方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副词形式的模糊限制语,其次相对较多的是动词形式的模糊限制语以及短语类模糊限制语,其余各类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少。基于顺应论研究表明,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语言的顺应性是语言多样性和语言协商性的结果。为顺应心理语境,交际双方在节目过程中可使用多种模糊限制语的形式来表示礼貌、实现自我保护、进行省力、保留信息、强调突出信息等多种语用效果。同时为顺应节目中双方的职业和身份、电视访谈规则、社会文化、时间及空间等语境,交际双方借助不同的模糊限制语来顺应复杂的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此研究,可以看出,顺应论对模糊限制语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语用效果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可行性。交际者和语言学习者对顺应论和模糊限制语的熟悉掌握,对其语言交流大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