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行政立法说明理由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存在于行政立法立项、起草、审议等各个阶段,对于规范行政立法行为、规制行政立法权力、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中,该制度因自身的缺陷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诸如说明理由的主体不明确,行政机关的责任不清;说明理由内容粗糙不具有规范性;说明理由的公开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等。要解决上述问题,便要从完善该制度本身入手,明确行政立法说明理由的主体责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立法说明理由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存在于行政立法立项、起草、审议等各个阶段,对于规范行政立法行为、规制行政立法权力、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中,该制度因自身的缺陷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诸如说明理由的主体不明确,行政机关的责任不清;说明理由内容粗糙不具有规范性;说明理由的公开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等。要解决上述问题,便要从完善该制度本身入手,明确行政立法说明理由的主体责任,并将行政立法说明理由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理由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规范,提高说明理由制度的效率;需要对行政立法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将说明理由纳入备案审查的范围,实现行政立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网络餐饮平台作为一种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新业态经济,国家对其采取一种较为包容宽松的监管策略,随着网络餐饮平台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行政监管带来的挑战也逐渐增大,行政机关寄希望于网络餐饮平台进行自我规制,网络餐饮平台自我规制具有法律法规的赋权、社会公共福祉的追求、专业技术水平的优势三方面的现实动因,亦存在合作治理理论、回应性法、反身法理论作为平台自我规制的正当性基础。由此
我国现阶段的行政活动大多是由一系列多阶段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行政行为组成,一个行政行为的做出,需要以另一个或多个行政行为为基础或前提,由此产生了“关联行政行为”的概念,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在行政诉讼中,关联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对于合理的处理行政纠纷,实现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监督阶段性行政活动,健全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审查体系。同时,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发展
自“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确立以来,醉酒驾驶入罪入刑在司法适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果,伴随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也引发广泛争议。醉酒驾驶入罪,极大程度上维护了公共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大了打击醉酒驾驶行为的力度。然而,随着醉酒驾驶入罪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醉酒驾驶是否一律入罪、醉酒驾驶能否适用但书规定、醉酒驾驶如何适用《刑法》第十三条“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予以出罪,等。上述问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发布《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12条规定民事法律规范可以适用于行政协议,但没有明确规定审查规则的标准、适用哪些民事法律规范,对于如何适用民事法律规范也没有提及,从而在实践中导致法官部分法官出现审查逻辑混乱、审查规则不统一以及“同案不同判”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从理论基础论证民事法律规范适用行政协议具有正当性与必要性。溯源学说,公私法二元论推动
<正>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面对新时期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种种因素影响,教师负有更多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发生心理障碍的教师事件屡见不鲜,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在新时
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重要角色之一的金融市场新领域如火如荼,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进行贷款融资,顺应时代新态势。但与此同时,也会滋生不法分子投机取巧,采取各式各样的欺骗手段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该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内外勾结共同骗取贷款的共同犯罪形式屡屡发生,其特点有手段机诈、不易被发觉、成功率极高,对金融行业未来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经济的运转造
近年来我国大量运用刑法手段对金融违法行为作出积极的回应与广泛的介入,现行金融刑法规制范围处于不断扩大化的态势。在规范事实与内在机理双重透视的基础之下,可以发现现行金融刑法规制范围虽大体合理,但存在局部过度犯罪化的问题:其一是秩序法益泛化导致犯罪标准的模糊化;二是忽视金融消费者而导致的入罪方向片面化;三是刑事治理优先的思维导致刑法过度干预化问题。因此,对当前金融刑法的无序扩张现状有进一步反思的必要。
因《刑法》第225条第4项——兜底条款的存在,非法经营罪被视为我国《刑法》中典型的“口袋罪”。而由于兜底条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学界也有观点认为其适用范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当扩张之势。至于是否如此,则需要借助能反映兜底条款司法适用状况的司法判决进行评价。依据《刑法》第225条之规定,行为能否构成非法经营罪首先受制于“违反国家规定”和“情节严重”这两大要件,其二者同为影响兜底条款适用的先决要素。因此,
言论自由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是人们能够表达自我意愿、维护自我权利的一种方式,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权在互联网上的表征。而互联网匿名性、虚拟性、隐蔽性的特征催生了滥用言论自由权的行为,在网络上出现了失范言论型犯罪。由于言论自由权的特殊性,刑事立法在坚持维护宪法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规制的必要性、言论危害性的前提下对部分失范言论实施刑事制裁,而一般性的违法言论、犯意表示类的失范言论不受刑法规制,
政府特许经营协议作为一种典型的行政协议,主要存在于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等基本领域,与我国公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政府特许协议第三人作为协议外第三方主体,对协议的公共利益目的起到导向作用,其权益易受到行政主体与特许经营方的损害。政府特许经营协议第三人可分为缔结阶段的竞争权人与履行阶段的消费权人。在实践中,协议第三人权益的保护存在诸多问题,行政主体损害竞争权人公平竞争权;消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