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是其艺术形象的有机部分,构成鲁迅作品题材的完整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是鲁迅作品的底色。这些儿童形象背后隐含着作者的爱与憎,爱憎之间的纠葛,造就了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是其艺术形象的有机部分,构成鲁迅作品题材的完整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是鲁迅作品的底色。这些儿童形象背后隐含着作者的爱与憎,爱憎之间的纠葛,造就了鲁迅独特的感情方式。鲁迅式的爱几乎都伴随着心灵的挣扎。挣扎不是一种无奈,也不是止步不前,而是一种强大的前进力量。本文以鲁迅的儿童书写为研究对象,共有三章。第一章主要讨论鲁迅儿童书写的起因,其性格渴望真诚、痛恨虚伪,这种性格对其儿童书写的影响。另外童话翻译是鲁迅另一种意义的儿童书写,从其中可以了解到其心目中理想的儿童形象,而这种类型的儿童在他的一些作品中都有体现。第二章主要论述鲁迅儿童书写的独特性,以对鲁迅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孤独者》等的解读为中心。鲁迅对被迫害的儿童的同情与愤怒以及拯救儿童,成为鲁迅一生中自觉的行为,也因此,与同时代作家周作人、冰心等进行比较,可见鲁迅的儿童书写有独特的魅力。第三章主要探讨鲁迅的儿童书写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与成人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在现实意义上,鲁迅的儿童书写,激发起当时许多作家对儿童问题的关注。本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和归纳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鲁迅在爱与憎之间挣扎,从而呈现出鲁迅对儿童的复杂的情感态度。面对具有优秀品质的儿童,鲁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遇到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的儿童,鲁迅产生了另一种复杂的感情——憎。憎,乃是一种“更广大的爱”,因为它产生的根源在于爱。没有大爱,就没有憎的存在。鲁迅对儿童的爱与憎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人格魅力。鲁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接近儿童,挽救儿童,书写儿童,这一切源自于他对儿童深沉的爱以及自觉的牺牲精神。
其他文献
扬雄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和语言学家,成就卓著,在各个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作品必然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社
有限责任公司以其设立程序简单、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外承担责任而深得投资者喜爱,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公司形态。但有限责任公司自身的特点也导致了它容易陷入公司僵局状态
沈从文1925年踏入文坛,自1949年搁笔转行文物研究。到了文学全面解禁的80年代,他的文学创作如出土文物般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沈从文传统的形成和发展都与80年代这个特殊时间
选诗和评点是选本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一部选本的诗史观和诗学取向,对其选诗和评点的研究尤为必要。本文以《古诗归》的选诗与评点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所建构的古诗发展史
明清时期,女性创作蔚为大观。与此同时,家族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文学成为文坛的亮点。桐城方氏家族作为明清文化世家的一个典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出了一个数代不衰的女性创作
目前国内不少饭店企业对“绿色饭店”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还非常不足,从而导致在经营实践中没有自觉地以绿色饭店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在分析“绿色饭
作为初中语文重要的两个教学内容——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教师花费心思的重中之重。而大多数教师会把这两部分内容分开细化进行教学,却忽略了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
吴国伦,明代“后七子”的重要成员。他积极参与李、王主盟的明中期复古运动,对复古运动进行过修正。他与同时期楚、吴等各地文人关系密切,与唐宋派、性灵派也有一定联系。在文学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最为重要的诗人。在广泛了解前人丰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陈与义及其诗歌进行了研究。陈与义心态发展研究。结合南北宋历史,对陈与义思
张承志是当代中国反思精神非常突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民间传统。在他的创作思想中,“民间”是一个重要的精神维度,他所有对美的表达、对社会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