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48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及难治性青光眼(refractory glaucoma,R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两种不同类型青光眼术后降眼压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POAG及RG的患者共36例(45眼),均行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根据患者青光眼类型分为POAG组17例24眼;RG组19例21眼,RG组病例包括抗青光眼手术失败的青光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色素性青光眼(pigmentary glaucoma,PG)、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uveitic glaucoma,UG)、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S)。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种数、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眼压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眼压分别与术前眼压相比,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眼压均于术后1个月左右趋于平稳。术后3个月,POAG组平均眼压由(30.30±6.29)mmHg降至(14.13±3.08)mmHg;RG组的平均眼压由(31.90±6.43)mmHg降至(16.05±4.63)mmHg。对患者术后眼压进行相比,发现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数均明显减少(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CVA比较,各时间节点视力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POAG组中有95.83%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RG组中有85.71%的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POAG组3眼发生术后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2眼出现包裹性滤过泡;RG组3眼出现一过性低眼压性浅前房,3眼包裹性滤过泡,1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所有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POAG组患者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22只眼(91.67%),部分成功2只眼(8.33%),24只眼均达到手术成功率标准。RG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手术完全成功的共16只眼(76.19%),手术部分成功2只眼(9.52%),总手术成功率为85.71%。结论: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POAG及RG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应用卡波姆眼用凝胶、佩戴角膜绷带镜对患者主观症状和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就诊并手术于福建省立医院的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眼),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卡波姆眼用凝胶组,绷带镜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移植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28天对患者主观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对进展期胃中上部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漳州市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5例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中上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行腹腔镜下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分为脾门清扫组(35例)与脾门未清扫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脾门淋巴结清扫情况、总体生存率
目的:基因芯片数据可以在高通量水平上探讨翼状胬肉的关键基因及miRNAs(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有显著的优势。目前对于翼状胬肉的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分析与翼状胬肉相关的基因及miRNAs,并实验验证,从而确定翼状胬肉的分子机制,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理论基础。方法:首先,从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
目的1.对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各Usher基因的致病突变检出率,探讨不同地区USH2A基因的热点突变。2.采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Usher综合征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
目的:对于中耳胆脂瘤(cholesteatoma Of Middle Ear,COME)这一疾病,病变清除的彻底性与听力重建的可行性是每个耳科医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介绍了COME手术中钛人工听骨的应用,随访患者术后干耳时间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期为行COME手术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就诊我院耳鼻咽喉科的60例(耳)诊断单侧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者乳腺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早期手术治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的进步,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疼痛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55%。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前锯肌阻滞(SAPB)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超声引导下筋膜间隙阻滞,可提供完善的前胸壁镇痛效果。前锯肌阻滞能够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促进术后康复。
研究目的:通过改良的Epley手法对颈部活动受限的老年特发性BPPV患者的复位治疗,评估这种改良手法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颈部活动受限的老年特发性BPPV患者53例。患者的主诉症状是眩晕、头晕、跌倒、不稳等。所有患者治疗前先进行颈部活动度的测量。所有的手法复位均由同一医生进行,水平半规管耳石的诊断
目的分析探讨肋软骨L型榫卯结构整体支架在单侧唇裂鼻畸形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30名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所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型整体支架组14人,传统拼接支架组16人。整体支架组:术者雕刻肋软骨成L型,沿短臂长轴中央雕刻使之形成一凹槽,将整体支架长臂镶嵌于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短臂骑跨于鼻中隔软骨的中尾部,与鼻中隔软骨形成榫卯样连接
目的评估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声带白斑不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声带白斑癌变的关系,以期为声带白斑的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法,检测IL-10、TGF-β1及i NOS在10例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10例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10例鳞状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