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由于腰椎间盘退变突出、黄韧带肥厚钙化、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等,使椎管容积减小,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迫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是其典型临床症状。LSS的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病人常表现为腰痛多年后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行走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有时伴有下肢或鞍区感觉异常。部分病人通过保守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通常选择手术治疗。目前临床手术治疗LSS的“金标准”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随着微创理念的提出和手术器械的发明,经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ELD),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其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且对脊柱整体的稳定性影响小,逐渐成为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初始疗效后,一部分病人再次出现腰腿痛症状,保守治疗时间长,甚至需要二次手术干预。因此,深入了解此临床现象,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以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的:通过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导致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术后根性神经痛的发生,并为临床提供理论支持。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共254例LSS病人在我科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通过电话、网络、门诊复查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根据纳入排除标椎共将243例病人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19例,女124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62.17±9.23)岁。选取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病例1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3.44±9.16)岁;术后无根性神经痛的病例23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13例,女性118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60.96±11.60)岁。收集病人的性别、年龄、饮酒史、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史、吸烟史、矢状位活动度、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手术节段及术后活动程度。将收集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243例病人中,12例病人术后发生根性神经痛,发生率为4.93%。通过单因素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P=0.026)、糖尿病史(P<0.001)、术后活动程度(P=0.012)、Modic改变(P=0.027)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年龄、糖尿病史、术后活动程度、Modic改变是导致术后根性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将以上四项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ic改变[OR=7.686(95%IC:1.645,31.808),P=0.037]、术后活动程度[OR=22.126(95%IC:1.336,122.508),P=0.014]是导致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表明,年龄、糖尿病史、术后活动程度以及Modic改变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相关危险因素,Modic改变、术后活动程度是导致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引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根性神经痛的因素复杂多样,且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只有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术后根性神经痛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