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小额信贷是为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已被世界上众多国家推广和实践。联合国也把2005年定为世界小额信贷年,孟加拉国Grameen Bank(简称GB)的创始人尤努斯Yanus教授也因为农村小额信贷作出的贡献而荣获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随着国际社会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国家成功经验的推广,我国政府也对小额信贷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中国的农村小额信贷起步较晚,农村地区小额金融信贷服务严重缺乏。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逐渐在农村收缩网点,农信社先天不足,供需矛盾增加使得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弊端逐渐暴露,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需求。此时如何增强和保障农村的小额信贷发展以及满足农村需求就显得日益严重,本论文探讨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生存发展以及商业化运作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农村小额信贷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壮大务必要深化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体系,使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村小额信贷分为扶贫性质的信贷模式和商业化运行模式,扶贫性质的信贷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通过探索实践已经开展了很多小额信贷机构进行商业化运行,商业化模式在国外一些地区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运行体系。鉴于国际经验和中国农村现状特点,本文认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必须从政府主导方式向市场化方式推进,结合国外商业化运营经验分析总结出了适合中国特色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运营途径,然后给出一些建议。本文的创新点: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同性质的信贷机构商业化发展案例对比分析,评价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商业化运作优势和不足,并对中国特色的农村小额信贷商业化运作过程提出了有效途径。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是全球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农村大量农民返乡创业,小额信贷需求量激增,信贷机构的商业化运营机制直接关系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后发优势”推动农村小额信贷商业化运行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