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别考察了现代汉语中表完成义的“V成”、“V完”、“V上、V下”及“V了(Np)”在否定句中的使用情况,对它们在否定表达中的句法语义表现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对“没V成”考察了“成”的语义及“没有”否定的对象情况。在“没V成”的话语表达中,有如下语义特点,即“成”原本的词汇意义“完成、成功、成为”呈现不同程度的虚化。“没V成”表达两种意思:一是否定动作的“完成、成功”,“成”是词汇意义比较实的结果补语;二是否定动作的实现,“成”是从原义引申出的“实现”义。“没V成”在话语中,有的是第一种意思;有的是第二种意思;有的则是无法将这两种意思截然分开。因此,对“成”义的理解不是孤立的,除了其前的动词外,跟“没V成”所在的句子甚至上下文中其他共现成分密切相关。当只有第二种意思时,我们认为这时的“实现”义已从原义中脱离出来,成为引申义。“成”义为“实现”时,其前的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和“成功”之间看不出会有任何联系,且实施动作行为V的主体仅仅有实施相应行为的意图。这是我们对“没V成”中“成”的语义的考察。接着考察了“没有V成”的否定情况:“成”义不同,则相应的“没”的否定对象不同。这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我们对“成”在语言共时平面的意义演化情况所作的分析。“没V完”句子有如下特点:“Np”往往处在句首话题的位置,语义上“Np”或者是“V”作用的对象,或者是“V”作用的结果。“没V完”在句中也可以作修饰成分,这时,“V”和“Np”仍具有前述两种关系。且当“Np”是可以消耗的物质,或者VNp有消失义时,“完”既指向V,也指向“Np”。另外,“Np”是“V”的作用结果时,“完”可以用“成”、“了[liau]”替换。“没V完”中,“完”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没”否定的是“完”。“V上”和“V下”中的“上”“下”是由动作动词“上”“下”演化而来的,可以归入同一语义范畴,因此,我们将“没V上”“没V下”放在一起讨论。对“没V上”“没V下”考察了“V上”“V下”的否定情况。在“没V上”“没V下”的话语表达中,也分别存在两种否定情况:“没”否定“上”、“没”否定“V上”;没”否定“下”、“没”否定“V下”。前一种情况下,“上”“下”不能省去。还考察了“没V上”中“上”的替换情况及“没V上/下”中“上/下”之间的替换情况。对“没V了”的考察。我们认为“没V了”中的“了”有两个:了_动;了1。“没V了_动”中,“了_动”作结果补语,“没”否定“了”。对“没V了1”,根据“了1”的替换,V的组成,V(v)Np(n)的组成情况等进行分类。这些分类基本涵盖了汉语中“没”和“了1”共现现象。“没”和“了1”共现是有差别的,我们分析了每一类的“没”和“了1”共现的原因并作出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