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成系偶像媒介形象的建构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4433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像明星是娱乐文化与消费文化发展下的产物,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的缩影,每一种偶像类型的流行背后都有深层次的社会因素。近年来,“养成系偶像”这个称呼开始出现并渐趋流行,养成系偶像与其背后的粉丝群体铸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娱乐盛景。偶像养成也成为日渐风靡的偶像培养模式,养成系偶像所代表的明星媒介形象也是当下审美取向与社会心理的体现。养成系偶像以网络为兴起平台、粉丝养成为情感纽带,这也就有别于传统明星的媒介形象塑造。因此笔者试图从养成系偶像媒介形象建构的具体路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养成系偶像媒介形象的建构产生的现实意义与值得深思之处。
  本文以粉丝文化理论、传播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采用网络民族志的调查方法深入以SNH48、TFBOYS为代表的养成系偶像粉丝群体,探索以粉丝参与为特色的养成系偶像媒介形象建构。除绪论部分外,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养成系偶像的缘起与产生动因,对养成系偶像的文化现象进行溯源,梳理我国养成系偶像的产生进程,并从市场需求、网络平台、粉丝参与、资本助推四个方面对养成系偶像的产生动因进行分析。
  第二章论述养成系偶像媒介形象的类型与发展,将养成系偶像的媒介形象类型概述为追梦者形象、未熟感形象、正能量形象与近邻者形象。养成系偶像作为日韩文化传播而来的流行现象,必然带着外国文化的印记,我国养成系偶像在借鉴其养成模式与形象塑造时则会以我国的社会文化为现实依据,产生本土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从养成系偶像、粉丝、媒介报道三方路径研究养成系偶像的媒介形象建构。养成系偶像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互动传播与展示、以作品内容塑造媒介形象。粉丝则利用自媒体创造与维护养成系偶像的媒介形象,为偶像进行形象公关。媒介报道框架的选择与受众需求是决定和制约养成系偶像媒介形象建构的主要方面。
  第四章笔者从现实意义与反思两个方面对养成系偶像媒介形象建构的影响进行思考,养成系偶像媒介形象的的建构一方面显现了粉丝的赋权力量,促进了养成系偶像与粉丝参与式陪伴共生关系形成,因养成系偶像与粉丝发展而来的养成文化丰富了我国的娱乐文化景观,并且养成系偶像的媒介形象也助力弘扬了当前的主流文化。但另一方面养成系偶像的“自我呈现”在资本推动、粉丝裹挟下也会导致其媒介形象的异变,同样也应该意识到粉丝赋权下的“民主”即是资本驱动下的狂欢本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提升和人们对本国文化自信的增强,归国人员回国后的逆向文化冲击和再适应情况与20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涉及到中国归国人员的逆向文化冲击和再适应的研究较少。因此,随着大量归国人员的增多,研究中国归国人员的逆向文化冲击和他们的再适应情况十分必要。本文意在调查在国外生活一年以上时间的中国归国人员的逆向文化冲击和再适应情况,探索逆向文化冲击与再适应三个子维度的内在关系,并研究了归国人
学位
国因法而昌,法因人而贵,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的实施与发展都离不开语言。法律旨在实现公平正义,法庭审判中各方理应保持客观的态度,但作为最重要的司法活动,庭审审判结果与当事人的财产甚至生命权紧密相关,因此参与者们极其重视庭审中语言的使用,通过多种语言策略来实现其交际目的。转述话语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策略,庭审中法律事实的确定与相关法条的呈现均离不开转述话语。评价是语言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重要的是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使传统文化真正地为国人所接受。弘扬传统文化是个系统性工程,在视觉影像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基本传播手段的媒介化社会,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做好文化传承、实现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的基础性手段,尤其是需要发挥受众喜闻乐见、传播效果良好的视频性综艺节目的作用。以综艺节目《汉字英雄》为例,探讨这些视频综艺节目是如何
学位
在目前的乡村传播研究中,基本上采用的是发展传播学的观点,即探讨农村和农民如何运用现代传播技术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的指标也基本上是现代传播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这种研究存在的深层问题在于:它是以城市传播的眼光来看待乡村传播,以俯视的方式要求农民能够像市民甚至精英那样看待和使用媒介,而忽视了传播本身是城市的产物,忽视了农民在生活方式和态度观念上与城市的不同,进而在研究中忽视了农民的传播主体
学位
本文以新记时期《大公报》记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在民国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新记《大公报》记者社会网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变化特点,探讨记者关系网络现代化的原因,并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多偏重于宏观层面,本文以《大公报》记者的社会网络为切入点,试图从关系、交往的微观层面探讨现代化研究。  民国时期,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新记《大公报》记者的社会交往既受
近几年,地市报、地市级广播电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客户端,这些产品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下,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无论是从下载量还是在媒介生态圈中的地位,地市级主流媒体推出的手机客户端境地非常尴尬。首先,地市级主流媒体转型融合后的新媒体不具备中央、省级传统媒体转型融合后新媒体那样雄厚的财力支持和政策推动;其次,“地市级”这样一个地理因素,几乎从先天就决定了地市级门户手机客户端的门槛受众人口是有限
安徽省博物馆成立于1956年,建国初期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2010年更名为安徽博物院。现以一院两馆的模式运营,老馆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三孝口,新馆坐落在合肥市政务新区。作为城市文化气质展示的窗口,博物馆是人们探寻历史,审视当下,思考未来的场所。它的学术气质和具有真理性质的丰富藏品和史料,让博物馆成为具有权威性的传播组织。  不同于大众媒介,作为媒介的博物馆,其传播模式是复杂的。本文从博物馆的建筑空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