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自汉代成立乐府机构以来,收录乐府作品最广最全的文学总集之一,其在乐府分类方面亦是集大成之作。《乐府诗集》将乐府作品分为十二大类,其中相和歌辞、横吹曲辞、清商曲辞中产生了大量广泛流传的乐府古题,其同题拟作分布于各个朝代,直至唐代掀起新乐府运动,模拟古题的创作行为才逐渐减少。这些拟作在创作手法、意象使用和表现主题等方面都带上了时代烙印,因此乐府古题的内涵在汉唐期间不断得到补充和丰富,本文即旨在从典型作品发掘梳理古题流变的方式与内容,研究古题流变的规律和典型现象。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将以《乐府诗集》为统计母本,从中选取拟作最多的五大乐府古题——《陌上桑》、《王昭君》、《行路难》、《从军行》和《江南》进行多角度的流变统计,结合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先分题研究其本事源流、主题与形式变迁,再从意象使用流变的角度进行透视与归纳。经过第二章的统计研究与分析归纳,本文发现,一些古题之本事具有深远的历史基础,如《陌上桑》之前有"桑间"艳情文学传统,石崇的《王昭君》前有焦延寿的昭君四言诗以及相传为昭君所作的《怨旷思惟歌》,《从军行》之前有《紫骝马歌辞》,这些历史素材积淀使得古题拟作的发展具有意义生发的基础。一些古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拟作风格,如《陌上桑》在梁陈时期产生的艳情变体,《江南》也在此时产生由简文帝等创制的《江南弄》变体,描绘宫廷歌舞美色等。而战乱频繁国力衰弱的时代,更容易产生抒发厌战思归情绪、征战苦寒艰辛的《从军行》拟作和借《王昭君》代言民族耻辱情绪的拟作。每一首乐府古题的拟作都可视为与前代作品的应和之作,而时代的变化也不断地将新的内容与形式熔铸进古题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古题的意象使用情况也体现了一定规律。第三章的第一节关注女性题材乐府,这一节论述两种女性乐府的意象使用情况:一种是在《陌上桑》、《江南》等乐府古题中,女性形象趋于符号化,这一过程和附着其上的装饰性意象紧密相关;另一种是以王昭君、蔡文姬相关作品为例,分析拟作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引入其他类似主题乐府中女性形象的情况。第二节关注感怀时事主题的乐府,其中又分为边塞苦寒与仕途抒怀两种。边塞苦寒呈现出从四方到西北集中的地理意象使用规律,以及苦寒意象与边塞书写逐渐结合的过程。仕途抒怀主题乐府呈现出以长安与洛阳为代表的权力中心符号化倾向,以及用剑、酒、镜三种意象进行自我期许与观照的文学规律。本文将案例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以拟作最多的五大乐府古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则研究结果具有较为普适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注于单篇作品进行研究的局限性,填补了乐府研究的空白之处。但囿于学力浅薄,在历代学者评说与文学理论材料方面积淀不足,故更普适性的规律则待来者继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