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学在中国已经进行了140多年,教学理念从最初的实用性教学,即仅重视阅读教学以便于学者阅读世界前沿学科的参考文献,发展到今天的应用型教学,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全面技能,满足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文化交流及学术研究方面的需求。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及教学工作者也一直在关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并就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课堂观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教学手段也由原来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发展到今天的多模态教学,即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以配合英语教学。但是之前的研究方法有些“拔苗助长”,英语教师们急于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和课后的语言输入量,以期达到理想的输出结果,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克拉申的“输入”理论为基础,即要加大可理解性输入才能得到“i+1”的输出量,同时结合语言习得理论,即关注语言习得中的学习动机、刺激及认知方面的变量的变化,以测试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本文作者在过去的一年在哈尔滨剑桥学院实习,因此研究对象是哈尔滨剑桥学院2013级管理系两个班的学生,首先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实验前测试,然后按照成绩蛇形排列、即两个班级在测试后平均成绩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重新分班, 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在实验中对A班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可理解性输入,对B班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最后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实验之后,再给学生进行测试,对结果及问卷进行比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学习成绩如何提高这方面,采取“可理解性输入”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成绩比对照班高出2分,同时在调查问卷中,实验班的同学对英语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实验班的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出踊跃回答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合作”态度和“协做”力量、口语的英语沟通能力也有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在进步。由此可见,经过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因此,作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可理解性输入”理论进行教学,以期待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