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影的传统美学特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ing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是一门从西方嫁接来的艺术,它在中国境内的成长历程已有整整百年的历史。上世纪末,中国电影界曾展开一场长达数年之久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所谓“电影民族化”的问题,实质上这个问题的核心最终集中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否能脱离中国独特文化体系的大背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美学领域中诸多思想在今天看仍然是真知灼见。我国传统美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这些极其宝贵的美学思想,既是历代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方式、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这些是我国电影理论和实践不可多得的可资借鉴的艺术瑰宝。 实践证明,近几年,中国在世界上获奖的电影作品大多继承了我国诗画艺术重表意、重意会、重感悟的美学传统,在象外之象的空间营造和强化电影的表意功能方面确实走在西方电影的前面。然而,在电影理论研究领域,我国学者总是倾向于从西方电影美学的研究成果里寻求建构中国电影美学的框架,因此“中国电影理论界对本土创作缺少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富有理论高度的研究与总结,更缺少以中国影视艺术实践为支点,提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影视理论。”<①>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无法摆脱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审美嗜好和有别于西方的中国韵味。电影的民族化问题和电影的现代化问题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提倡电影要“走向世界”,追求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全力以赴地用本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学来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①>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 [A] 《民风化镜——中国影视与民族文化》周星编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P17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慎解读,并以此作为承上启下的衔接点,向上从民族文化一心理结构的渊源里寻求中国电影的文化之根,向下从中国艺术精神和美学传统里精选出“意境”和“气韵”两个重要的范畴里去勾勒中国电影的独特气质。
其他文献
电影导演对文学名著进行改编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文学名著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涵和巨大的号召力吸引着每一位导演。小说《堂吉诃德》情节性强,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在电影改编
曲沃碗碗腔的产生与发展,与以旧同州府为中心的陕西东路碗碗腔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据曲沃碗碗腔皮影戏名老艺人伙自茂相传,清光绪年间,天遭大旱,陕西同州府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班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