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已经融合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移动应用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功能和内容层面上,而是对产品的用户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用性涉及到应用的使用效率、效益和满意度,是用户体验的核心。目前,国内外对移动应用可用性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方法也较为单一,应用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前于理论的探索。论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对移动应用可用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层次化的移动应用可用性计算模型。论文在综述当前移动应用可用性的量化研究基础上,介绍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尼尔森的模型以及可用性工程研究方法,重点分析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提出了未来移动应用可用性研究框架。从国内外对可用性定义的异同出发,提出了适合移动环境的测量指标。通过对测量指标的用户调研,得到了各指标的基本统计学数据。在保证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度的条件下,对测量指标进行了以主成分法为提取方法、最大方差正交法为旋转方法的因子分析,得到了移动应用可用性的相互正交的交互质量、关键状态可见性、简洁直观些、一致性、亲和性和低耗性六个维度。讨论了与传统可用性的异同、资源的影响、维度分析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和ISO可用性定义,提出了多层次可用性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根据专家经验构建了各层各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在符合满意一致性的条件下,通过算法得到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并基于此计算了各指标的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最终得到了多层次可用性计算模型,该模型从上到下依次为目标层、属性层、维度层和指标层。在提出测量指标计算准则后,论文提出了基于层次化可用性模型的移动应用可用性计算工具设计,并结合安卓系统详细说明了客观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最后以微信和易信为例研究了模型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微信和易信的可用性都较好,而且只在个别维度上有微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