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各地出现了一股仿古建筑建设的热潮,建筑建成后,开发为景点供游客观赏。本文旨在将旅游景点的建成作为一个广义的纪念碑或事件,以此从中分析地方景点特色的形成缘由。通过考察广东汕头地区的J村的个案,探讨传统文化的再次发明与变迁的内在机制。
笔者在本项研究中以“明安里潮汕民俗文化之窗”为个案,着力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该村仿古建筑建设的详尽历程。第一个方面,民间仿古建筑建设的基础和动因是什么,什么人经由何种力量和何种途径使得村落中近几十年已不再建设的传统建筑又重新出现。第二个方面,国家力量何时开始介入了J村该建筑,这种力量是通过什么方式介入的,这种力量的介入给J村该建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第三个方面,J村该建筑与村落民众发生了怎样的互动,建筑者、村民、游客、当地政府究竟怎样理解和使用这座在当地具有符号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本项研究主要采取的理论支撑是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仿古建筑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着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拥有政治资本,作为活动主体方的村落精英拥有经济、社会资本,文化人士拥有文化资本,而各自利益的获取则是他们在场域中共同遵守的核心惯习,他们在各自的角色位置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促成了传统的发明与变迁这个主题。
最后,通过对明安里的相关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民间仿古建筑仍以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自我调整、自我运作、自我创造,从而不断传承与发展着。文化产业开发所带来的文化变迁,使仿古建筑得以景点的方式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语境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