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赞宗错地区,横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和南羌塘地体南缘。研究区内的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对理解特提斯域以及青藏高原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前人在该区域的研究主要从某沉积体系或者岩浆事件单向出发,该区域也较缺乏系统的构造解析工作。因此,本文选择赞宗错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沉积-岩浆-构造的综合分析,以三位一体的方式探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地区,在白垩纪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沉积记录、岩浆响应和构造变形,以及它们之间的发展与联系。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沉积相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构造解析理论,将沉积-岩浆-构造紧密结合,以夹层火山岩将沉积-岩浆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物质基础和构造变形结合的分析体系为纲要将沉积-岩浆的物质存在和构造运动的物质改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沉积相分析、夹层火山岩测年对陆相红层重新厘定,新识别出研究区内的白垩系竟柱山组磨拉石建造,将拉萨-羌塘碰撞事件的最晚时代约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5 Ma;通过对早白垩世夹层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分析,推断其是加厚下地壳条件下,拆沉作用发生的结果,代表了白垩纪时期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岩浆响应,表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造山事件对于高原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年代学、地球化学分析,识别出一套晚白垩世约72 Ma的木地姜雅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是拉萨-羌塘地体碰撞造山过程的尾声,标志着此时已经进入造山后伸展演化阶段;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建立了不同构造层次变形特征以及地质体的构造样式,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通过沉积-岩浆-构造耦合分析,从物质基础和构造重构两方面,首次提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造山作用具有增生-碰撞二阶段复合造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