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3年,Johnson、Hashtroudi和Lindsay提出了源检测的概念——对记忆、知识或信念归源的评估与决策过程——之后,记忆源检测的研究便逐渐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因为它“使心理学关于记忆的认识从一个实验室的主题,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郭力平,1999)。源检测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记忆现象,它是一个生态效度极强的研究领域,因为:第一,源检测研究源自于记忆研究取向从科学化向生态化的转变;第二,源检测研究从直接范式走向间接范式是出于更好地模式现实生活中的源检测过程;第三,源检测的三大特征——脆弱性、监控性和先验性,与诸如无意识抄袭等许多生活现象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四,源检测的机制分析将揭示构成源检测三大特征的内部机理,为指导生活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在理论分析了源检测的起源、发展、特征及机制之后,笔者认为出于指导生活实践的目的,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记忆源检测三大特征与生活现象间的关系、三大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实验一证明了即便在类似于日常生活的情景——学生品德评价中,仍可以发现源检测的相对脆弱性,而这种相对脆弱性似乎是错误观念的主要成因,并且源检测脆弱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再认成绩,能够提高再认成绩的各种方法在某种时候也能用来降低源检测的脆弱性,从而减少错误观念的发生率。实验二关注与证人证词可靠性有着莫大联系的先验性倾向——图片偏向,结果发现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是跨任务存在的稳定倾向,并且它随学习遍数的增多,变得越发顽固,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减少误导信息的学习次数,避免图片偏向,从而提高证人证词的可信度。实验三发现和无意识抄袭现象中一样,在经典的源检测范式中,源信息的编码仍无法自发产生,且检测的监控性随源信息本身编码强度的提高而降低,这表示源检测的监控性可能是无意识抄袭现象的重要解释机制,源检测的监控性随源信息本身编码强度变化的规律可以为减少无意识抄袭率提供借鉴。实验四和实验五在实验一到实验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大特征的内部机制。实验四借助于任务分离法验证了源检测的双加工机制,即不同的任务依赖于两种不同的加工,且两种加工在加工速度和底层工作模式上分离,启发式加工速度快,其工作模式是对刺激的知觉流畅性进行阈下水平的分析、解释与归因,而系统式加工速度慢,其工作模式是对意义的分析与推理。实验五借助于加工分离程序揭示即便同一种源检测任务仍需依赖于启发式和系统式两种加工,且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增长,系统式加工增长的幅度大于启发式加工,这进一步验证两种加工在底层加工模式上的区别。启发式加工和系统式加工在加工速度与底层加工模式上的区别可以被用来操纵两种加工,进而影响三大特征及与其相联系的各种日常活动。最后,在论文的总结部分,笔者再次强调源检测是生态效度极强的研究领域,深入分析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必将对现实生活提供启示。同时,笔者从立题、方法、特征、机制和应用五个角度概括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也对源检测特征与机制研究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包括,探索源检测的三大特征与更多日常生活中记忆扭曲现象间的关系,启发式和系统式加工是否此消彼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