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14年7~8月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获得的毫米波雷达资料与探空温度资料,利用模糊逻辑法对西藏那曲地区夏季云中水成物的相态进行反演,结合激光云高仪得到云宏观参量分布,反演并统计了云滴微观参量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云宏观参量具有以下特征:(1)云底高度最高频率出现在1.5km,其次为6km。云顶高度的极大值在3km,其次为6~9km。厚度大于4km的云层频率变化较小。云层数越多,出现比例越低。(2)高原云底高度的日变化程度小,仅有15:00~17:00短暂的升高。云顶高度呈现出双峰分布特征。云层厚度的日变化趋势与云顶高度一致。(3)对流云降水频率较层状云低且以下午居多,云内冰相比例不如层状云高。层状云降水在下午较少,午夜过后高原上空的对流云向层状云转化。对流云在傍晚以后发展到最高,4:00~11:00之间发生的对流云降水的雨强更高。云内相态具有以下分布特征:(1)液相云层的反射率因子具有对应暖云和过冷水层的两个分布中心,混合云层的反射率因子高值中心随高度上升变化不大,6km以上冰云反射率趋于集中。(2)三种相态云层出现频率高值分别集中在地面以上1km、2-3km、3-4km高度层。这三类水成物分别在上午、下午、晚上出现最为频繁,均在上午低于其他时段。(3)液相云层厚度一般小于0.3km,混合相云层厚度上限与云底高度呈负相关,冰相云层在云顶位于9km时平均厚度最大。中云内的混合相和冰相厚度变化较小。云微物理量具有以下分布特征:(1)2km以下的液滴有效半径与液水含量随高度增大而增大,2km以上的液滴中位有效半径不随高度改变。2km以下,有效半径与液水含量的值在11:00均比其他时刻低。而2km以上,其值在上午较低。(2)冰晶在6km处达到有效半径的上限,冰水含量的上限在7km处。冰晶在6:00~12:00尺度偏小,12:00之后高原上空出现一个位于4~9km的有效半径与冰水含量的极大值区。(3)液水路径的平均值为30 g/m~2,冰水路径的平均值为9 g/m~2。白天液水路径的起伏比夜晚大,冰水路径呈现出午后升高凌晨降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