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托烷司琼、甲泼尼龙以及托烷司琼联合甲泼尼龙对预防PONV的效果,探讨科学的预防PONV的方案。方法:将120例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手术的ASAI-II级、年龄20~48岁、体重50-70kg的妇科患者随机分四组:C组(对照组)、T组(托烷司琼组)、M组(甲泼尼龙组)、TM组(托烷司琼联合甲泼尼龙组)。麻醉方式为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入室后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通路,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0.2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15mg/kg。同时C组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3ml,T组给予托烷司琼5mg,M组给予甲泼尼龙40mg,TM组给予托烷司琼5mg及甲泼尼龙40m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进行手控通气,手控通气时由助手按压上腹部以减少胃部进气导致胃肠道扩张,3min后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操作。插管成功后进行机械通气,潮气量为7ml·kg-1·,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新鲜气体流速为2L·min-1,吸呼比为1:2,气腹后根据呼末调整呼吸频率、潮气量及分钟通气量,维持ETCO2于30-40mmHg。根据临床实践继续进行腹部手术的麻醉维持,各组麻醉维持均采用瑞芬太尼2μg·kg-1·h-1,丙泊酚4-6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手术结束时停用静脉维持药,待患者清醒,呼之能应,呼吸空气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时拔除气管导管。记录入室后诱导前(T0)、插管前1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5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入室后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1h(T2)、术后2h(T3)、术后6h(T4)、术后12h(T5)的指尖血糖;术后24小时内PONV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舒适度。结果:(1)四组病人一般情况包括病人年龄、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既往病史、术前焦虑状态、术后应用缩宫素情况等,无显著性差异。(2)四组病人在诱导前(时间点T0)及插管前后(时间点T1-T5)同一时间点的MA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四组病人在诱导前(时间点T0)及术后(时间点T1-T5)同一时间点的指尖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3)四组病人两两比较发现,T组和C组,M组和C组,TM组分别和T、M、C组相比,PONV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患者不良反应观察发现,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5)患者的舒适度调查发现,T、M、TM组的舒适度均高于C组,且TM组比T组和M组的舒适度均高,而T组也略高于M组。结论:甲泼尼龙有预防PONV的作用;托烷司琼预防PONV的效果优于甲泼尼龙;甲泼尼龙单次小剂量应用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血压变化;托烷司琼联合甲泼尼龙对预防PONV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并增加了患者术后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