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在现代经济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中国的货币也出现的较早,并且中国货币的演变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随着货币史的变迁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货币也成为经济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在中国的货币史上铜钱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直到明朝白银完成货币化进程之后,中国开始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白银逐渐取代铜钱成为主导货币。在银钱并行时期银钱比价的波动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银钱比价不仅仅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货币研究的一个焦点话题。道光时期始终处于银贵钱贱的阶段,银价一直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尤其是鸦片战争后,银价上涨的程度更加剧烈。关于银价高昂的原因,当时朝野把它归咎于鸦片输入导致的白银外流,但是导致银贵钱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鸦片和洋钱输入的外部因素,同时也有清代货币体系本身的内部原因。在当时,政府将货币制度集中于制钱,而对于制钱的铸造和流通又疏于管理,导致制钱减重现象层出不穷,私铸私销屡禁不止。而白银外流从本质上来讲,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以及在贸易中的被动地位。道光年间的银价暴涨严重冲击了当时的货币制度,导致货币流通紊乱。由于银价的高昂,铸币成本大大提高,政府的铸币机构也都因此纷纷奏请停铸。而洋钱的流入也对当时中国的货币制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大范围流通白银的时期,中国银两制度的各种不便为洋钱的流通提供了契机。此外,银贵钱贱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财政以及对外贸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银价的上涨,以白银计价的商品的价格也日益昂贵,而对于当时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来说,其收入主要是用铜钱来计量的,加上税赋的负担,人们生活更加困苦,从而使得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发展受限。而国家财政方面,当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都是以白银来衡量的,由于银价的高昂,政府税收减少,同时由于战争赔款,政府支出增加,政府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为了恢复钱法,平抑银钱比价,政府也颁布禁止白银出洋、禁止鸦片出口和以钱代银一系列措施,但在缓解银钱比价波动上都是收效甚微。文中主要从白银外流、对外贸易、洋钱流入和制钱减重等方面分析了银钱比价波动的原因,并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白银外流和银钱比价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白银外流对银钱比价波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从民生、经济以及国家财政方面探讨了当时银钱比价波动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最后对当时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梳理。文章认为银钱比价波动本质上是货币本身运动规律所驱使的,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为了满足资本灵活周转的需要,充当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两种金属货币势必会出现相排斥的现象,贵金属排斥不太贵重的金属,银排斥铜,逐渐取代其成为主币的地位,而白银外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这一进程。当时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之所以失败则是因为并未意识到银贵钱贱的本质,只是从表面来解决,未触及到问题的根基,同时也暴露了政府干预能力的不足以及货币主权的缺失,为货币的管理也提供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