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直接影响其身体、思想、心理、智能、道德素养的发展。我国自1995年5月1日实行双休日工作制后,小学生闲暇时间增多了,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拥有了闲暇时间并不代表学生就一定能全面发展,其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否能“明智地”、“有意义地”利用闲暇时间。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多方压力下,学生处在紧张、机械的学习与生活节奏下,导致“闲而不暇”的状态;当自己一旦拥有闲暇时间时,却又因为对闲暇教育认识不够,加上缺乏必要的闲暇教育技能,造成“闲暇消极”等现状。因此,了解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并对学生开展恰当的闲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所研究的闲暇教育是指一切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包括校内闲暇教育和校外闲暇教育两个方面。闲暇时间包括校内闲暇时间和校外闲暇时间两个方面,校内闲暇时间主要指课间十分钟,校外闲暇时间则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外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针对上海市中高年级小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与利用、闲暇教育状况做了调查研究。本文以上海市五所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共600多位小学生为对象做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2份,辅之对20位学生、12位教师、9位家长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小学生闲暇时间的拥有量较为乐观,但是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如下几个问题:闲暇活动交往对象以家人为主,集体性活动缺乏;闲暇教育活动内容单一;学校对学生闲暇教育的实施不系统;家长支配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性,导致“闲而不暇”的状态;社会总体上对学生闲暇教育的实施不够重视;学生自我规划意识普遍较弱,闲暇技能匮乏;学生对于闲暇时间的期望导向有偏失。针对上海市中高年级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经过理性思考,分析了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最终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学生闲暇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构建以“学校为基础,家庭为桥梁,社会为根本”的横向一体化的新体系,做到校内校外相结合,保证闲暇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