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旅游地理学为基本研究取向,结合运用旅游学、历史学和地理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方法,对清代旅游地理诸要素展开系统研究。即对清代旅游发展背景、清代旅游活动主要类型进行论述,对清代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介和旅游主体(旅游者)进行时空分布变迁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清代旅游现象诸要素进行描述和解释,揭示清代旅游地理的总体空间特征。清代旅游发展总体上分为前期(1644-1840)和后期(1840-1911)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在旅游发展的背景有显著不同。清代前期完成了国家统一,实施了相对较为宽松的商业、贸易政策和人口、赋税制度,修筑、开凿和维护了全国最发达的水陆联运交通网络。又逢康乾盛世近百年,国家稳定,人口剧增,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繁荣,这些都为清人旅游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活动经历了清初短暂凋敝之后,迅速恢复、发展和繁荣起来。出游者有帝王官宦,有文人学士,有商人僧侣,有庶民大众。旅游形式有郊游,有远游;有游山,有游水;有庙会狂欢,有朝山进香。岁时节令,变化多样,不一而足。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内忧外患,使早期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不复存在,晚清国内旅游因此受到抑制而使得规模减少。以《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及《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丛书的游记文献为基本史料来源,重点考察清代前期的旅游地理空间特征。清代旅游资源(景点)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为:全国旅游资源(景点)主要分布在内地十八省区域,内地十八省中又以东部沿海地区和江南地区最为密集,这些地区具有交通发达、人口稠密、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等特点。在面域空间上,南方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东南丘陵地区和川滇黔地区;北方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关中盆地。旅游资源(景点)在资源类型上多为名山古寺组合类,大部分分布于山岳地区。旅游资源(景点)分布总体上既服从于全国地貌单元的总体分布规律,又契合于清代全国主要人口、经济重心区的分布格局。旅游资源(景点)既有凝聚型组团状分布,如江浙皖赣地区、京师地区、关中地区、中原地区和齐鲁地区;又有均匀分散型分布,如在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旅游资源(景点)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在各省治所城市,旅游资源(景点)密集分布。在线状趋向上,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出沿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分布、沿京杭大运河分布、沿黄河干流分布以及沿全国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分布的空间特征。清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可分为四级区域:一级旅游客源地为江浙两省;二级旅游客源地为安徽、直隶、山东和江西四省;三级客源地为四川、广东、湖南、河南、山西、贵州、湖北、陕西、福建、广西十省;四级旅游客源地为云南、甘肃、吉林、新疆和盛京(奉天)五省。清代国内旅游目的地亦可分为四级区域:一级旅游目的地为江浙两省;二级旅游目的地为安徽、山东、直隶和江西四省;三级旅游目的地为两湖、闽粵、川贵、豫陕八省;四级旅游目的地为山西、广西、云南、甘肃、新疆、吉林和盛京(奉天)七省。清代国内旅游客流以近程旅游活动为主,因此造成国内旅游目的地等级分布和客源地等级分布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清代国内旅游流的流向特征:一是以短距离、近郊旅游为主;二是流向省城等大城市;三是流向著名旅游景点。清代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国家,在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分布。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比利时、荷兰等国是清代出境旅游的热门国家。入境旅游在清代前期以藩属朝贡旅游、沿海港口贸易旅游和西方传教士入境游历为主;晚清随着清帝国门户洞开,有大批西方人蜂拥而来,进行各式各样的旅行、游览、考察和传教等活动,足迹遍及中国的内地各省、东北地区、新疆、蒙古地区、川滇藏地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