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油收率与控制其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尤其是硫化物所引发的污染,是当今对油页岩干馏工艺优化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桦甸油页岩和汪清油页岩样品,在固定床干馏试验中考察水蒸气浓度以及操作气速对于H2S气体的释放过程的影响,并对干馏后的半焦进行各形态硫分析,最后对干馏过程中硫元素在三相间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程序控制升温干馏法,对H2S进行在线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当混合气氛中蒸汽浓度增加时,两种样品的H2S释放累积量均有所提高,并且桦甸样品尤为明显;蒸汽气氛促使整个反应出现两个释放阶段,并且随着蒸汽量的增加,第二个释放高峰更为明显;操作气速的增加对传质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比较了气氛中蒸汽浓度和操作气两个因素对H2S最终累积释放量的影响情况。通过对干馏中的油页岩分温度点取样进行全硫及形态硫的分析,得到固体废弃物中硫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桦甸油页岩的有机硫和硫化铁硫在350℃左右的低温段就开始有明显分解,而汪清油页岩中再此阶段二者分解量均比较少,只有到了500℃左右的中温段才开始出现大量分解。硫酸盐硫在两种油页岩的干馏过程中均没有出现大量分解。通过分析硫元素三相间的转化规律,可以看出对于所选样品来说,更多硫元素在干馏过程中由固相转移到了气相,尤其是桦甸油页岩,最终产物中干馏气中的硫元素甚至超过了固体废弃物中的硫元素。硫元素由固相向液相转移的高峰期均集中在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