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研究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研究正成为文化研究。相应地中外翻译界长期广泛关于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争论也从语言学框架下的直译和意译问题延伸到文化层面,从只研究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到研究文化势力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长久以来关于两种策略的论战的核心在于在把两者完全对立的基础上究竟孰优孰劣,所以至今还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可喜的是近年来在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不断涌现的新理论的影响下,很多的中西方学者逐渐趋于从语言层面和更宽泛的民族文化层面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认为两者是互补的双方,进而有学者指出了文学翻译的杂合化趋势。
本文从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着手,说明两者对于翻译的影响,并指出可以从这两个层面来探讨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在语言层面上归化策略能尽可能地从文字理解上很好地传递原作的信息,但在文化层面上过多地强调和使用归化策略会使原作中的异质文化面目全非,这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不利于汉语文化这样的弱势文化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中的传播,势必造成弱势文化的边缘化。因此文学翻译逐渐呈现出一种杂合化的趋势,即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应适度异化。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策略,译文的杂合度就低;反之,译文的杂合度就高。
现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状是我们通过翻译介绍西方文化的作品多,向外介绍中国文化的少,文化交流“逆差”严重。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林语堂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的英语写作和翻译活动,我们必须肯定他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研究他在英语翻译和写作实践中是如何地道、真实地传输中国文化,将会给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输带来有益启示。林语堂的第一部英语小说MomentinPeking(《瞬息京华》)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却是林语堂用“精纯娴熟”的英语写作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的写作具有很大一部分的翻译的性质。本文通过对这部英语小说翻译策略的分析,结合奈达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分类,证明文学翻译中的杂合化策略有机地结合了归化和异化,既有利于译文读者对原著内容的理解并接受,又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利于把相对弱势的文化带入强势文化,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