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副产物的纯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hi9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以植物油脂和甲醇等为原料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研究了副产物甘油的纯化和维生素E类化合物的分析。酯交换反应采用了碱催化酯交换反应体系和酸催化酯交换反应体系,较高酸值的油脂的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前需要进行预酯化反应以降低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以保证碱催化酯交换反应的高收率及粗甘油的分离与纯化,而酸催化的酯交换反应可以免去预酯化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棕榈油的预酯化反应过程中,当催化剂硫酸的用量为棕榈油的质量的0.5%,醇油脂摩尔比为8:1,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65℃时,棕榈油的酸值由原来的22mg KOH/g降到1mg KOH/g,游离脂肪酸的转化率达到95.5%,达到了碱催化酯交换反应的要求。在碱催化酯交换反应过程中,当催化剂氢氧化钠的用量为油脂质量的0.5%,醇油脂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30min,脂肪酸甲酯的产率达到96.0%(相对油脂质量)以上。碱催化酯交换反应中油脂中的水或催化剂中的水对脂肪酸甲酯的收率有较大影响,当水量达到油脂质量的1.5%(相对油脂质量)时,脂肪酸甲酯的收率在90.0%以下,这是碱催化酯水解的结果。为了进一步降低催化剂用量及醇油脂比,采用反应过程中分离粗甘油,未反应完全的油脂再次酯交换(两次酯交换)的方法,结果表明当总催化剂用量为1.0%,醇油脂摩尔比20:1,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150℃,脂肪酸甲酯的收率可达到95.3%。研究了硫酸催化酯交换反应过程中油脂的酸值对脂肪酸甲酯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脂的酸值为120mg KOH/g,两次酯交换反应,在总催化剂用量为1.0%,醇油脂摩尔比20:1,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150℃,脂肪酸甲酯的收率可达到98.4 %,这说明硫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可以采用价廉的较高酸值的油脂。初步研究了硫酸催化酯交换反应中的钢片腐蚀问题,在125℃时,硫酸含量0.35%的丁醇溶液(400mL)中,304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为1.1mm/a。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由棉籽油和棕榈油为原料得到的脂肪酸甲酯,结果表明,精棉籽油脂肪酸甲酯主要为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油酸甲酯,含量分别为22.23%、50.18%和18.09%。棕榈油脂肪酸甲酯主要为棕榈酸甲酯、油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含量分别为40.30%、50.07%和7.02%。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两种来自植物油的商品维生素E,其中来自天津亿能化工试剂开发中心的维生素E主要是生育酚类占71.80%,生育三烯酚类占7.81%,角鲨烯占2.97%;而来自棕榈油(马来西亚)的维生素E主要是生育烯酚/生育三烯酚类占53.27%,生育酚类占15.86%,角鲨烯占9.56%,因此来自棕榈油的维生素E具有更好的清除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文学圈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阅读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阅读材料分配角色,将课下自主阅读完成角色日志和课上分组讨论展示有机结合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方式。在新课标和新高
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测定了红树内生细菌AmS2菌株对辣椒疫霉和香蕉枯萎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发酵液甲醇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
VLan技术是局域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本文首先分析VLan技术产生的技术背景及重要意义,其次,系统的介绍VLan技术并分析VLan架构设计时几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最后,介绍VL
<正>《中国经济评论》和益普索(Ipsos)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国人使用信用卡、借记卡和消费融资服务的最新调查。关于中国消费者实力不断增长的报道中,夹杂着使他们能够更轻松花钱
开放大学的宗旨与使命应着眼于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放大学要奠定其在成人教育中的领军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彻底的开放性、真正的公
华北地区东部是我国主要的油气产区之一,也是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在经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运动后,构造应力场十分复杂。已有研究表明构造应力场的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已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和勤于语言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已语言表
在竞争环境变化莫测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提升生产力和促进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型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游
科技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以独特的科普性、娱乐性、参与性项目吸引了大量的科技旅游者,使科技馆成为以科技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产业。开发现代科技馆的目的不仅仅是通
建筑室内人员密度是新风量合理确定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因素。基于ASHRAE62.1-2007中的新风量确定原理,分析了高低密人群两类建筑的新风量指标随人员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