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一群流落荒岛的孩子们互相残杀的故事,深刻探讨了人性,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长久以来,研究者对于《蝇王》的解读局限于单一文本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人性恶主题的阐释上,忽略了《蝇王》与英国荒岛文学的互文性。本文将《蝇王》置于整个荒岛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加以考察,探究戈尔丁对传统荒岛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以一种历时性的眼光来把握小说复杂的主题和特征。论文首先论述戈尔丁对荒岛文学传统的继承以及20世纪的荒岛文学主题发生变化的必然性。对传统荒岛文学的成因、起源和发展进行描述,总结传统荒岛文学的特征和模式。戈尔丁沿袭了荒岛文学传统,设置了一座与世隔绝的荒岛作为故事背景,以受过教育的英国男孩为主人公,在情节上遵循了“流落荒岛——荒岛求生——回归文明”的传统荒岛文学三部曲模式。同时论述戈尔丁创作《蝇王》时的历史文化语境,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物质上的兴盛带来人们精神上的匮乏,非理性主义思潮盛行,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寻求新的艺术方式探索人的内心。接着重点分析《蝇王》对荒岛文学的发展。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条叙事脉络入手,分析荒岛空间和荒岛时间轴的嬗变。戈尔丁突破了“荒岛变乐园”的模式,传统荒岛文学中自然伊甸园的神话被解构,《蝇王》的荒岛在孩子们的破坏下,一步步沦为人间地狱。在时间上,传统荒岛上的时间线是向前行进的,由原始野蛮向现代文明转变,进而达到理想的乌托邦状态。戈尔丁反其道而行之,拉尔夫统治的失败和杰克为首的孩子们的野蛮化都暗示着荒岛上的时间由文明退回原始。《蝇王》通过描写荒岛上孩子们民主文明统治的瓦解和人性的泯灭,探讨了现代民主文明的脆弱性,揭露了人类潜藏的邪恶本性。最后从艺术技巧入手,论述戈尔丁对传统荒岛文学现实主义手法的突破。隐喻和象征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小说中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猪崽子和西蒙的死亡表达了戈尔丁对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基督教处境的反思。戈尔丁借用荒岛文学乐观的叙事框架描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并不是要否定人类文明,而是为了给世人警示。他深切关注20世纪人类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并通过《蝇王》这样一个严肃的现代寓言,给现代人指明了出路,即应承认人性的邪恶面,正视民主文明的脆弱性,关注自然生态,以道德关怀科学,重拾失落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