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首先表现为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西方教会为了能使中国人接受福音,通过在华创办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对学生进行宗教性浓厚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基督徒或是对基督教有好感的人。早期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校风气和教育精神上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使教会学校面临着严重挑战。在巴顿调查团提交的报告指导下,传教士对华传教政策发生了变化,对教会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革。以司徒雷登为代表的现代自由派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使燕京大学既能够保持浓厚的基督教气氛和影响,但又不成为宣教运动的一部分。这种教育理念逐渐被其他教育传教士们所接受,成为指导其传教事业和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以燕京大学为个案研究,着眼于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探讨民国时期教会大学面对中国社会对基督教教育的冲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对其办学方针进行调整。在宗教教育方面,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隐形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教会大学道德教育活动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两种途径来实现,校园建筑的设计体现出教会大学中西文化交融、世俗与宗教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安排等规章制度建设则体现出教会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内容则以校园生活习俗、学生社团和师生关系等方面为载体,宣扬西方近代思想理念和传承中国文化中的人格教育精神。面对学生爱国行动,以燕京大学为代表的教会大学,默许或支持学生开展各种政治运动,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通过考察教会大学对学生品德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归纳出一些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内容,以此对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有所启示。本课题主要采用了实证法、比较法、重点研究和一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上尽量吸收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学、文化学等,以开阔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