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完善——以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为视角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索的新起点。环境公益诉讼以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环境公共利益就是环境法上的社会公共利益,而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如果不从法律上加以界定,则容易导致社会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研究认识,从受益主体、评判主体、利益内容等不同方面,为从法律上界定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提供判断原则。作为环境法上的社会公共利益即环境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般特性,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如利益内容的环境性及自然人独享性。明确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环境公益诉讼构建中应当保护的利益形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形势的恶化、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探索越来越多,但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诉讼模式,在我国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新《民事诉讼法》出台以前,我国没有任何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法律规定的缺失使得环境公益诉讼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而在已有的环境公益诉讼探索中,有很多案件只是针对污染受害者的人身、财产权益的救济,忽略了对环境损害本身的救济,背离了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目的。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是法律认可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始,但作为一条原则性的规定还不足以改变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构建还需不断完善。  以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为视角,紧紧围绕环境公益诉讼以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才能牢牢把握环境公益诉讼的构建方向。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的构建,首先要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界定,以法律的形式界定环境公共利益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体系构成。其次,适当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以最大化的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再者,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应予以扩大并进行适当限制,赋予各类主体诉讼权利并使权利行之有序。最后,优化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设置,以更有利于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
其他文献
考察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我们往往惊叹于其完备的证据法体系和精细规整的证据法规则让我们叹服,审视我国证据法学的现状,虽然任何从事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人员都会强调“打
为完整地探测和修复GPS观测数据所有周跳,该文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宽巷相位减窄巷伪距(MW组合)和电离层残差法(GF组合)探测和修复周跳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克服了单独使用两种方法时不能探测到一定组合的周跳的缺陷,能够准确地探测和修复一周以上周跳,并一定程度的减少了计算量。
经济犯罪,是与商品经济俱来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犯罪仍有其适益生长的土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而经济领域中的犯罪
本文主要论述东亚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模式、特征及存在的主要缺陷。对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在经济方面体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在政治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党中央多次提出并重点强调了拉动内需的重要性,尽管当代大学生还不具备引领消费的能力,但其自身独有的特性俨然已决定他们将成为引领我国第